| |
|
|
|
|
|
|
|
|
| 2007-07-19 本報記者:陳勇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最近,一些國家的媒體針對某些中國出口的産品、特別是食品的質量問題大做文章,甚至誇張地説“全世界的企業高管都為中國的産品質量問題而震驚”。 不可否認,中國個別企業生産的部分食品的確存在着某些問題,但這並不等於中國生産的食品都是“問題食品”。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食品質量問題並不嚴重,因質量問題而被拒收的比例,不僅少於印度、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甚至還遠小於丹麥這樣的發達國家。這就表明目前以中國産品為特定對象,僅對中國食品的安全問題大肆炒作的做法,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食品安全是全球面臨的共同問題。正如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17日所指出的,世衛組織每月都收到約200份關於其193個成員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報告。因此,各國政府都需要加強相關的監管制度和措施。 美國食品專家認為,食品安全問題的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産物。在“全球採購”、“全球生産”和“全球銷售”的潮流中,商家總是傾向於尋求最廉價的生産基地,並把各環節的成本壓縮到最低,以獲取更多的利潤。中國向國外出口的包括食品在內的各種産品,其實有約80%是出自於全球知名的跨國公司。 在這一背景下,各國政府都有責任防止“問題食品”流向消費者。而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利益,防止“問題食品”危害消費者的健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