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6-26 本報綜合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第16屆世界經濟論壇東亞會議24日在新加坡開幕。由於今年恰逢亞洲金融危機爆發10周年,因此與會人士在發言中仍不忘給亞洲各經濟體敲一敲警鐘。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本次大會的歡迎酒會上説,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後的10年間,東亞國家積極實施合理的宏觀經濟政策,加強金融監管,不斷吸引外資和擴大出口,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如今東亞國家的收支正日趨平衡,國家外匯儲備不斷增加,人均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了約30%。但他同時強調,東亞仍將面臨一些風險和不穩定因素,這需要各國引起高度重視。 新加坡財政部第二部長尚達曼則警告説,亞洲國家不應産生自滿情緒,衝擊遲早都會來臨。因此,亞洲新興市場國家應做好準備,制定風險應對機制,這就要求政府提高其金融管理能力。尚達曼指出,伴隨着經濟快速發展,大量資本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助長了股市和期貨市場的價格泡沫,地區金融風險與日俱增。亞洲各國政商兩界應聯手應對這一問題,在不斷加大的全球化壓力下,尋求亞洲可持續發展之路。 此外,鋻於亞洲經濟發展中日益突出的不平衡問題正對地區繁榮構成威脅,世行管理總幹事拉賈特 納格在參加本次大會時指出,政府和商界應着力減少經濟發展中的不平等現象。納格説,經濟飛速發展使亞洲受益匪淺,但同時貧富分化現象卻愈演愈烈。從整體上看,亞洲變得越來越富有;但令人警醒的是,在有些方面亞洲還不如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亞洲有19億人口日均生活費不足2美元,20億人口缺乏醫療保障和乾淨的飲用水。納格因此敦促各國政府和商界聯手解決這一問題,在制訂公共政策時應謹慎,使更多人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世界經濟論壇創建於1971年,是獨立的非官方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論壇的宗旨是研討世界經濟領域存在的問題並促進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世界經濟論壇東亞會議每年舉行一次,本屆會議為期兩天。來自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名政要及商界、學術界代表參加了本次大會,主要議題包括亞洲可持續發展、金融安全、全球化與亞洲等問題。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