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7-02-16 本報駐莫斯科記者:劉洋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近日,國內外有多家媒體報道,莫斯科市政府計劃允許外國商販重返零售市場,令不少在俄羅斯的華商感到驚喜,但本報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媒體熱炒的市場“解禁”其實是莫斯科政府一項臨時措施,而且只涉及農産品及食品零售市場,與華商關係不大。
俄《生意人報》10日報道説,莫斯科市消費市場與服務局已通知全市各農産品市場管理者,如果該市場為本國農戶預留的攤位無人使用,可以將其臨時出租(給外國人)。但政府沒有説明這一臨時規定的時間限制。而《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消息報》等也作了類似報道,有媒體甚至稱莫斯科將取消國家規定的外國商販限額。
俄羅斯限制外國商販的政策執行還不到1個月,莫斯科市就傳出“解禁”之説,原因是政策執行時的確遇到一些問題。據俄羅斯媒體報道,自從1月15日俄羅斯關於禁止外國人在市場從事零售活動的法令生效以來,莫斯科市各市場、特別是農産品及食品市場上外國人比例受到嚴格限制,執法部門從市場上驅逐了3萬名外籍商販,其中絕大部分為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移民。
不過,外籍商販的減少對莫斯科農産品市場産生的較大負面影響令決策者始料不及,而由此引發的一些問題也讓政府頗為頭疼。據此間媒體報道,莫斯科市政府移民工作協調指揮部8日召開會議,各區代表匯報了限制外國商販引起的“消極後果”:市場攤位空置率提高,有些市場竟達到70%,使市場管理方叫苦不迭。儘管攤位已為俄羅斯本國農戶騰出,但他們並沒有像政府設想的那樣涌向零售市場;同時,食品供應量的下降,卻導致農産品價格不斷上漲。
民以食為天,農産品市場關係到社會安定問題。以上種種問題使得政府有關負責人下決心採取措施,改變不利局面。所謂的農産品市場臨時“解禁”方案,正是其中一條措施。
縱觀俄媒體所有相關報道,幾乎都圍繞莫斯科官員就農産品市場問題的表態而展開,實際上“解禁”一説只涉及農産品及食品市場。而有些媒體卻將“解禁”範圍擴大到所有零售市場,尤其是華商聚集的服裝、鞋類及皮具市場,這的確有些牽強附會。鋻於華商在莫斯科極少從事農産品及食品零售,此輪“解禁”措施應該説與在俄華商關係不大。
對於在莫斯科市場上打拼多年的華商來説,零售市場“解禁”的消息讓他們空歡喜了一場。在切爾基佐夫市場從事皮裝貿易的福建商人陳先生告訴記者,市場上大部分中國人都通過國內衛星電視或當地華文報紙得知了這個消息。但很少有人知道,“解禁”措施只與農産品市場有關。
陳先生説,他確實希望所有零售市場都能對外國商販“解禁”,因為在市場上幹了這麼多年,也比較會做生意了,因政策原因而被迫放棄,總覺得有些不甘心。
有關人士稱,從此次“解禁”措施的&&來看,俄各地方在聯邦新移民政策的執行層面上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因此對各地市場政策的變化及對華商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跟蹤關注。但是,鋻於俄羅斯政府整頓市場及貿易秩序、規範移民工作的政策已經確定,華商對於未來在俄零售市場從業的前景不宜盲目樂觀。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