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趣味>:過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於健康
    2006-12-01        來源:經濟參考報
    據新華社北京電 西班牙《趣味》月刊載文説,為了預防疾病的侵襲,藥品和營養品産業推出了一系列産品、生活準則和應摒棄的不良習慣清單,為的是能讓人們延年益壽。在藥片綜合徵流行的今天,人們過度在意健康反而不利於健康。
    文章説,英國《醫學旅行》雜誌曾在其讀者中做過一項民意調查,旨在確定那些最常見的“非疾病”。調查結果顯示200多種狀態屬於“非疾病”,名列首位的是老年人的一些怪癖,然後是倦怠厭煩的情緒、黑眼圈、禿頂、雀斑、招風耳、灰頭髮或白頭髮、分娩和時差反應等等。
    商業公司試圖説服人們相信那些正常的生理過程屬於病症,促使人們相信一些社會生活中遇到的個人困擾也屬於健康問題。性格靦腆被稱為社交焦慮紊亂;工作中缺乏恒心和自製力則變成注意力不足;失去至親或是一段感情破裂帶來的痛苦成了創傷後抑鬱症;月經前的情緒波動成了月經前營養不良或機能障礙。為此,在美國調整血清素含量的藥物已經被普遍使用,如最為人所知的氟西汀。
    近年來還出現了許多新的疾病類型,比如荷蘭科學家賓格豪爾斯在對3%的荷蘭人調查後提出的“空閒病”,表現為一些人對假日或空余時間無所適從。還有“思鄉病”,通常是指那些移居他國的人們對家鄉的思念。另外,還有蜘蛛恐懼症、天文恐懼症、恐雨症和恐海症等一系列精神病學上記錄在案的恐懼症。
    目前醫藥産業經常使用的另一個策略是把一些輕微症狀定性為嚴重疾病的徵兆。比如説把疲倦定性為慢性疲乏症狀,或是把周期性的腹瀉和便秘定性為應激性結腸炎的症狀。在美國和新西蘭對處方藥品直接進行廣告宣傳是合法的,這和醫藥産業誇大其詞的策略也有很大關係。
    漢諾威達特茅斯醫學院的莉薩施瓦茨提醒人們注意避免把一些日常的小問題診斷為某種疾病的危險傾向,比如認為普通的鼻腔黏膜炎是過敏性鼻炎等。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提法,健康可以定義為“生理、心理和社會關係的極好狀態”,而如果完全按照該定義的字面意思,很少有人能達到健康的標準。人們對於健康的狂熱追求沒有限度。現在有些人已經不需要出現任何症狀,只要了解患有某種疾病會有何危害,就會自動把自己歸入病人行列。
    調查顯示,越是富有的國家在醫療體制上的投入越多,飲食也越好,而人們感覺自己患有某種疾病的傾向也越明顯。有什麼辦法能抑制這種傾向呢?解決方法可以是使用那些建立在確鑿實驗基礎上的藥物,並且只有在驗證有效的情況下再採取進一步的治療和預防措施。
    文章説,“患者”本人也可以改變目前這種狀況,因為現在人們通常對健康的過度在意恰恰是不利於健康的。我們的需要是一致的:讓健康的人安靜地生活吧。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