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全球“第二”的高帽不好戴
    2010-08-18    作者:魯寧    來源:東方早報
    近日,日本如期公布今年第二季度經濟數據,對比中國經濟二季度數據,日本政府坦然向國際社會承認,已穩坐全球第二整整42年的日本經濟,已被中國首度“季度超越”。
  鑒于當前中日經濟發展勢頭之大不同,按上半年兩國經濟增長率測算,中國經濟在今年底實現對日本經濟的“年度超越”已不存懸念。
  其實,對此類“超越消息”,普通民眾早已産生“審美疲勞”,而官方則選擇了理智的低調。
  民間的“審判疲勞”和官方的低調各有各的心結:民間尤其是普通民眾,糾結于發展的成果未能達致相對均衡的共用;官方則清醒于按人頭計算,中國經濟每人平均量不但只有日本1/10,且依然位居全球百位之後,與阿爾巴尼亞、薩爾瓦多等全球公認的貧窮國家處于“同一陣營”。
  歷史是面鏡子,回顧GDP之歷史,但願能進一步喚起國人對民運國勢的清醒認知。世界經濟史學者、英國人麥迪森1998年出版《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一書,首次對1700-1995年間中國經濟史做了定量描述和理論分析。2007年麥迪森新著《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西元960-2030年》問世,對中國經濟過去千年的發展軌跡再作詳實、定量、可比較的分析: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初,中國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佔世界比重也從22.3%增長到32.9%。此後,英國開始引領工業革命,中國則繼續徘徊于農耕文明,經濟總量排名開始逐年下滑。但直到甲午海戰失敗,清政府簽署喪權辱國之《馬關條約》的1895年,中國經濟全球“老大”位次才被美國取代。“七七事變”抗戰爆發時,中國GDP是日本的1.9-2.8倍。日本戰敗至解放戰爭結束,中國GDP仍位列美、蘇、英、德之後,居全球第五。然而,自17世紀末到20世紀中葉,沒有哪個國家把中國視為大國,更遑論把中國視作強國。這其中,原因固然復雜,但歷史之殘酷無情卻再次警示全體國人,縱然中國GDP再度攀升至第二,且有可能在2030年重新坐上全球第一交椅(麥迪森預測),但它依然不能代表民之富裕和國之強盛。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總量先後超過意、法、英、德等傳統西方大國,在本次世界金融危機中,也可以以4萬億元之巨挽救經濟,令這些主要大國為之注目。但總量不能代表品質,國之“大”更不能取代國之“強”。歷史固然很難被重復,但現實卻往往能在歷史中找到自己的投影。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經濟持續超高速發展,創下人類經濟發展之歷史新奇跡,但並非所有的國人都有勇氣正視,除去極“左”政策和計劃經濟的消弭,中國經濟創下的“當代奇跡”,一定程度上也依賴于“四高”(投資、消耗、排放、污染)之不可持續。
  經濟結構之痛只是困境之一,更有改革長期不配套所導致的社會問題、文化問題、法治問題、民主政治問題、精神信仰問題……
  改革開放以降,前20年中國經濟發展以內生動力為主,後10年則空前獲益于中國經濟融入全球化的歷史進程。然而,作為勉強趕上工業革命“末班車”的“後發大國”,近十余年間,不計早已實施的專門針對中國的各種“圍追堵截”,單就輿論一項,中國已遍嘗過一輪以恐嚇、排擠、制裁為主要手段的“棒殺”。這幾年,“中國威脅論”之號召力和附和力日漸式微,“捧殺”中國開始盛行,美譽、讚頌、吹捧等新手段無所不及。“棒”和“捧”在漢字中只差一筆,可這一筆往往是“致命一筆”——有史為鑒,國家被“棒殺”的不多,被“捧殺”的不少。
  “盛世危言、醒世警言”——“第二”的高帽並不好戴。面對國際輿論之“捧”,中國務必面對美譽讚歌心不迷;置身經濟全球化之發展舞臺,中國必須不迷、不醉,咬緊牙關,埋頭致力于結構調整、體制再造、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即便建國百年,中國經濟成為“老大”,依然只是“中等收入國家”,依然要保持大清醒。
  相關稿件
中國GDP又見“兩位數” 2010-01-19
2009年中國GDP可能超日本 2010-01-04
中國GDP增長令人印象深刻 卻無暇自滿 2009-10-29
2010年中國GDP或增至9.8% 2009-10-16
世界銀行上調中國GDP增速至7.2% 200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