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大考”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2010-08-04    作者:程永如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中國經濟50人論壇網站“學術爭鳴”專欄近日發表文章提出,中國成為第一大出口國後,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向縱深發展,利益博弈正式開始

    5月31日和6月2日,世界貿易組織(WTO)對中國進行第三次貿易政策審議。日內瓦的WTO總部新建的圓形會議室內座無虛席,擁有153個成員的WTO正對全球第二大貿易國進行審議,歐、美、墨西哥等各成員關注我經濟發展相關政策並提出了1508個問題。這確實如各界所言是對中國的一次“大考”。
  貿易政策審議是WTO對所有成員適用的一個永久性定期機制,旨在增加成員政策的透明度,促進成員間交流和相互理解,最終促進和完善多邊貿易體係。貿易額前4位成員,每2年進行一次審議。中國自2005年開始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因此從2006年開始,WTO每兩年對中國進行常規性政策審議,今年的審議是第三次審議,也是中國在入世後經過了8次年度過渡性審議後的第一次全面審議。從三次情況看,除了貿易政策的透明度外,每次關注的重點也在發生變化。如果説前兩次更側重于鼓勵中國融入全球貿易體係、關注中國履行入世承諾情況,那麼此次審議已經是中國完成入世承諾後的第一次全面審議,也是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之後的首次公開亮相,各方關注焦點進入縱深領域,對中國要求和期待更高,利益背後的博弈正式開始,貿易政策審議已經並將繼續成為中國貿易氣候的晴雨表、貿易環境的風向標、貿易規則的信號燈。
  中國入世10年,因為開放創造了巨大的競爭力。作為第一大出口國,中國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各國的關注;而中國的巨大市場潛力,自然吸引著各國政府和企業的目光。除了宏觀政策走向、貿易政策體制、機構建設和法律框架外,自主創新、政府採購、原材料限制、人民幣匯率,這些美歐各國在雙邊層面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甚至是多邊談判乃至WTO爭端解決機制中已經提出的爭議,仍然會以不同的方式在審議中得到體現。而WTO作為一個國際組織,其秘書處在與中國充分溝通後會以相對獨立乃至隱含政治妥協的立場來全面審視中國的政策,並以傳統市場經濟教科書的理念進行政策分析和政策建議。很自然,其觀點一方面會在各成員國中得到一定的共鳴,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受到美、歐等成員國的質疑。通讀秘書處的報告,我們能夠找到這樣的例證。這對中國來説,一是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二是存在善意的警醒乃至規勸,如國企和市場、稅制的成本收益分析、農業政策的困境等。當然,值得注意的,除印度等國外,人民幣匯率問題並沒有被過多的提及,這也反映了WTO乃至部分成員國對此問題的高度審慎態度。
  貿易政策審議對我們頗有啟示。在全球化時代,已經很難有閉門造車的政策制定和決策過程。相互依存而利益仍分輕重,邊界模糊但國別依舊清晰。中國在深度融入國際社會後的利益已經多樣化,並散落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中國自身結構調整、經濟轉型以及地方GDP衝動均要求中國中央政府提高政策剛性和可執行性,政府各部門績效的差異和協調不夠也造成了貿易政策、産業政策乃至發展政策的目標不同,貿易政策在相關政策缺失的情況下承載了太多的功能,自然成為各國關注的重點和質疑的焦點,其最終效果也往往事與願違,如資源稅的姍姍來遲,引資優惠、勞動力報酬偏低帶來的要素價格扭曲,早已超出了貿易政策本身的范圍。保護的種子已經撥撒在字裏行間。
  相對于二戰後不久的日本、韓國,中國在當前全球化時代的內外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開放型經濟格局下,中國政府政策運作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需要智慧和技巧。公共政策需要權衡利弊,需要統籌協調。政策制定過程需要伴隨內外條件約束分析、規則過濾、過程公正、慣例借鑒和確保結果導向,也需要國內外的互動過程。

(作者供職于商務部,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

  相關稿件
WTO終裁美歐空客補貼爭端 2010-03-25
巴西敦促美遵守WTO裁決 2010-03-12
中國鞋企聯盟支援政府向WTO遞交磋商要求 2010-02-11
就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 中國啟動WTO爭端解決程式 2010-02-05
WTO啟動特保爭端解決第一案 201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