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蕭條 反危機是主旋律
    2010-07-02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 王建    來源:

    由于世界經濟二次探底與中國的第二輪産能釋放都集中在“十二五”中期,所以由“十一五”中期所延續過來的各種內外矛盾可能會在“十二五”中期爆發,而且會比上次爆發得更嚴重,所以“十二五”的主題不應是大發展,而應是反危機。而反危機的主要措施,就是通過以城市化為方向的結構調整,釋放需求,推動增長。

  由于美國的龐大有毒資産沒有得到處理,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危機中不是通力合作,而是矛盾激化,互相拆臺,世界經濟在未來三年有極大的再度探底的可能性,並且可能長期走不出蕭條陰影。
  如果世界經濟可能陷入長期蕭條,各國政府就不敢輕易退出刺激方案,低利率就會長期化,而由于貨幣供給過多,遲早會導致嚴重通脹,所以從長期看,世界經濟的格局可能是低利率、低增長與高通脹並存。
  由于美國的金融機構負債能力長期難以恢復,美國的進口將長期難以振興,在歐洲,由于歐盟各國為了控制債務增長必須大幅度壓縮財政赤字,也會導致進口顯著萎縮,因此世界貿易也會在未來陷入長期萎縮。
  關于在後危機時代中國應該採取怎樣的對外經濟政策,我認為有如下幾條需要討論:
  首先,由于世界經濟二次探底與中國的第二輪産能釋放都集中在“十二五”中期,所以由“十一五”中期所延續過來的各種內外矛盾可能會在“十二五”中期爆發,而且會比上次爆發得更嚴重,所以“十二五”的主題不應是大發展,而應是反危機。而反危機的主要措施,就是通過以城市化為方向的結構調整,釋放需求,推動增長。
  其次,由于中國經過結構調整能夠釋放出巨大的需求增長空間,因此當世界經濟進入長期低迷時代的時候,只有中國經濟能夠繼續保持較高速增長,世界經濟蕭條會進一步加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和集團之間的矛盾與爭鬥,他們在爭鬥中會彼此削弱,逐步衰落。在這個“我漲彼落”的過程中,中國相對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國力增長速度會加快,由此會使世界力量格局發生根本性變化。
  2008年中國的工業總産值第一次超過美國,工業增加值超過美國也是指日可待。今年中國的GDP將超過日本,所以就經濟規模而論,中國已經是世界工業“老大”,亞洲經濟“老大”。
  物質生産規模全球第一的地位,並不僅僅是一個數量概念,而是標誌著中國國家利益的世界化。經歷了30年的高速增長,在當今形勢下,中國已經到了積極主動地爭取中國的對外經濟利益的時代了,而為了主動爭取中國的長遠國際利益,從現在起就必須用全球視角進行長期的統籌謀劃。
   第三,未來的世界經濟長期低迷是否有利于中國的金融開放?中國是否應在未來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我認為對這些問題都必須持謹慎態度。
  至少在未來十年內,將是國際金融與貨幣關係最為紊亂的時期,如果在這個時期加快中國的金融開放步伐,就很容易使外部的劇烈動蕩傳導到國內。中國能夠躲過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與這次美國次債危機的衝擊,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沒有開放資本市場和讓人民幣國際化。當然開放也有開放的好處,一個趨利避害的選擇就是走局部開放的道路,比如在珠三角地區建立一個金融開放特區,讓人民幣在特區內與港幣實行自由兌換,並且在這個金融特區內建立一個能夠覆蓋東南亞地區的股市與期貨市場,通過金融整合來整合亞洲。
  第四,在世界經濟低迷中應當怎樣看待人民幣走勢。前一階段美國高調要求人民幣升值,但大幅度升值肯定不符合美國的經濟利益,因為中國是美國的最大進口國,人民幣升值就意味著美國必須為同等數量的進口支付更多美元,所以美國一直在重復“強勢美元符合美國利益”的説法。但美國也不希望人民幣是弱勢貨幣,進一步説是更不希望中國經濟不好,因為中國還是美國最大的資本輸入國之一,而中國的外匯收入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國際熱錢,熱錢流向中國,一是看中國經濟好,二是看人民幣升值的前景。所以,美國絕對不願看到任何國家的貨幣對美元取強勢,但人民幣絕對是個例外,就是因為中國這個“儲錢罐”可以把國際資本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美國。如果我們看清了美國對中國的物質産品與資本的依賴關係,讓人民幣小幅升值,不僅對中國有利,也對美國有利。
  由于歐洲與日本仍處在向虛擬資本主義形態過渡的階段,物質生産還佔有較大比重,德國和日本仍是世界主要的貿易順差國,所以他們是真心希望人民幣升值,以有利于他們與中國的國際競爭。但是由于在未來時期美國的經濟麻煩大于歐、日,美元對歐元與日元會經常取弱勢,雖然美國通過各種經濟、軍事等手段壓制日元、特別是歐元的強勢,但總的來説美元的地位還是會逐漸衰落,所以,只要人民幣堅持相對鎖定美元的方針,人民幣就不會形成對歐元與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態勢。
  第五,在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由于資本運動的主體是虛擬資本,貨幣增長與實物增長的關係就被越拉越遠,由于世界經濟在未來可能陷入長期蕭條,各國為刺激經濟復蘇會繼續投放出巨量的貨幣,貨幣脫離實物而高速增長的情況會更加厲害,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也會由此顯著攀升。
  目前對中國貨幣政策與通脹的關係有激烈爭論,有人不承認存在“輸入型”通脹,有人認為雖然有但是可以用國內緊縮的貨幣政策來消除,我認為這些認識都是錯誤的。在虛擬資本主義時代,由于貨幣脫離實物的瘋狂增長,實際早已構成了在中國外部的“需求拉上型通脹”,是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長期上漲的根本原因,但是國際的需求拉上型通脹經過中國的大宗商品進口,就轉變成了中國的輸入型通脹,是從生産成本一端推動了中國國內商品價格上漲。
  通脹與貨幣理論早就説明,緊縮貨幣只對由貨幣投放過度所造成的需求拉上型通脹有效,如果中國沒有能力制止主要發達國家的貨幣投放增長,而僅僅是國內進行貨幣緊縮,能夠壓下去的就只能是經濟增長而不是通脹。2008年上半年以來的實踐已經説明瞭這個問題,所以,中國必須做好在長期忍受較高通脹率的背景下保增長的準備。

  相關稿件
世界經濟整體向好貿易保護風險猶存 2010-06-17
聯合國報告認為世界經濟2010年將增長3% 2010-05-28
塞繆爾森:三大難題對世界經濟復蘇構成威脅 2010-05-25
世界經濟陷入修整 品種套利迎來良機 2010-05-07
可能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意外情況 2010-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