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産稅未開 拆招紛紛來
    2010-06-01    作者:蓄豐    來源:廣州日報
    關於樓市調控,似乎還沒有什麼手段比房産稅(也被認為是物業稅的“變種”)這樣引發爭議、引起風波。在此前一系列端倪之後,又有“三年免談房産稅”的所謂“假新聞”,鬧得樓市、股市無端受牽連。昨天,有消息稱,國務院已經同意“逐步推進房産稅改革”,而作為房産稅改革急先鋒的上海,據説日前也已將徵收房産稅的方案上報中央。
  儘管房産稅能否真正對樓市起到穩定器的作用尚有爭議,因為精明的賣家總會千方百計將所有來自政策面的新增成本轉嫁到買房人身上,但目前,種種跡象表明,房産稅已不再是單純的空穴來風,停留於猜測“會不會&&”恐怕已經不合時宜。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這一稅種真的要實打實地開徵,怎樣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樓市調控的杠桿作用,而不是像此前諸多“組合拳”一樣,出手虎虎生風、招式凌厲,最終卻次第如重拳打棉花(資訊,行情),被無數與樓市利益攸關的“江湖高手”悄然化其功力於無形。
  單從房産稅改革急先鋒上海的做法來看,媒體披露,目前上海部分房企高層已經接到有關房産稅政策的“短信提醒”,並醞釀快速消化存量房源。這些“溫馨”的提醒短信為何單單發給房企高層,確實讓人玩味,不知這種個別的小動作,對房産稅最終&&的杠桿作用,會起到正面作用還是消解作用。
  再比如,房産稅到底將以何種形式徵收,並用何種機制最大程度地防止各個環節的造假,都將決定這一杠桿的調控效果。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徵房産稅儘管尚未確定,但風聲一起,坊間已紛紛“訂出”種種對策,真是見招拆招。比如,如果以人均面積徵收,容易出現作假現象,房屋持有人可以在開發商、中介或房管部門“人脈”的配合下,把父母、祖父母、岳父母等也算作房屋居住人,以此來逃避徵稅;如果按戶徵收,同樣將遭遇老大難的技術門檻——稅務部門如何確保對每戶居民的購房套數(包括“隱名購房”)做到心中有數?在現有各地房管部門資料尚未無縫對接的語境下,要做到稅務部門與房管部門親如一家地共享資料,實事求是地説,還有很大的一步要跨。
  其實,作為一種1986年就已經存在的既有稅種,房産稅絕對稱不上一種“新稅”,但此番房産稅改革,放在當前樓市調控的大背景下,從現在重慶、濟南、上海這些各有側重的試點來看,極可能將對徵收的範圍有所擴大,比如有的會強調對高端物業收稅,有的則針對多套物業收稅……思路上各行其是,難免給公眾帶來一些困惑,也給那些想鑽空子的投機者們更多的空間,讓房産稅&&的政策面預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相關稿件
今日觀察文字實錄-房産稅迷局難擾調控大局 2010-05-27
破解房産稅三大謎局 2010-05-26
我們不一定要期待房産稅 2010-05-26
“三年免談房産稅”這個真沒有? 2010-05-25
三年內不徵房産稅不值一駁 2010-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