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黃漢權一夜成名。 這位國家發改委産業研究所的所長助理在回答《華夏時報》記者如何看待房産稅開徵時機時&&,三年內免談。出乎黃漢權本人和《華夏時報》記者意料的是,就這麼一句話,到網上就被標題成了“發改委表態房産稅三年免談”並因此引出發改委的澄清説明。 黃漢權當然不能代表發改委,甚至都代表不了發改委産業研究所,黃漢權的言論只能代表自己的觀點和立場,這是常識,既然如此又何談官方立場?本來就是以訛傳訛的事情,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房産稅出還是不出,至今我們也沒有看到有哪個權威的官方部門表過什麼態,傳言滿天飛,版本天天改。稅的問題事關千家萬戶、人民切身利益,不是個小事情,不經過充分的討論、醞釀、博弈,不取得相當的共識,不經過納稅人的同意,一方面法理上站不住,另一方面操作上也難以落實。這是一個立法過程,水電漲個價還要開聽證會,難道房産稅這麼大的事連個形式過程都可以省略嗎? 中國的房地産市場恐怕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市場,國外那些概念拿到中國難免張冠李戴,弄巧成拙。比如,中國的土地名義上是國家所有的,一般意義上的物業稅在中國就不成立,但是儘管土地國家所有,但是老百姓買房卻又要一次性購買70年的土地使用出讓權,這個使用費算不算稅,如果算,豈不是重復徵收?不算,又該算什麼?再看房産稅,1986年國務院通過的房産稅暫行條例説的非常清楚,徵收的對像是營業用房,有租金的按租金的12%徵交,沒租金的所謂無租營業用房按剩值的1.2%徵收。個人自住用房是免徵的,為什麼要免個人的自住用房,因為我們已經交過70年的土地出讓金了!而不管是物業稅也好,房産稅也好,之所以會進入我們的視線,初衷都源於調控過熱過高的房地産價格。專家們善良的天真的認為,如果把70年的土地金取消改為每年徵收的物業稅,房價的地價基數就會下降一大塊,但是現在土地財政是地方政府的命根子,你砍人家的命根子人家幹嗎?最壞的情況就是,土地出讓金沒有取消,又在這個基礎上每年收取變相的物業稅;房價不但沒有降下來,反而我們的居住成本又上升一大塊,老問題沒解決又添新問題。 既然一切問題都是由房價過快上漲引發的,我們要解決的又是這個問題,那麼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房價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上漲,在脫離了人民正常收入之後還能如此上漲。是真實的居住需求嗎?如果是,加稅能不能解決問題?不能,因為大家不可能要交稅就不住房;如果不是,那麼加稅無疑之中就是傷害了原來就因為房價上漲而受傷害的老百姓,因為中國現在是世界上貧富分化最厲害的地方之一,中國有錢人的財富遠遠超過窮人的想象,讓富人和窮人一樣等比例交稅,富人根本無所謂,窮人恐怕生存都成問題,所以加稅不能扼制房價過快上漲。 房價過快上漲的真實原因在於房地産已經成為富人的投資品種,用老百姓的話講就是“炒房”。過去是溫州炒房團,現在是全國各地的炒房團,在炒房的背景下,政府投入再多的供應量也是不可能滿足投機資金需求的,更不用説平抑房價,讓老百姓買得起房。 為什麼金融危機之後,中國的房價會暴漲,一方面是寬鬆的貨幣政策讓信貸失控,另一方面大量的産業資本進入作為資本市場的炒房市場,所以才會出現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情景。2004年中國政府已經注意到了房地産市場的風險,但為什麼越調控價格上漲越厲害呢?重要的原因在於過去的調控針對的都是供求關係,而且是作為消費的供求關係,但是中國的房地産問題不在供求,而在充分流動性過剩下的投機炒作,囤積居奇。水皮之所以看好這一輪的調控,正是因為溫總理這一回打蛇打到了七寸上,抑制的是投資和投機需求,既然是這樣就要在這方面做到位,各地的限購令只是臨時性的措施,真正要做的是通過立法禁止“炒房”,這比徵收房産稅有效的多。否則,不管徵什麼稅,房價都降不下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