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視收入差距擴大勢必積聚社會風險
    2010-05-28        來源:南方都市報

    因為規定了“同工同酬”、“工資集體協商”等內容,擬定中的《工資條例》一直廣受關注,但也波折四起。剛剛有消息説該條例年內即可&&,馬上就有媒體報道,“由於阻礙重重,《工資條例》即使進展再快,也難以在年內&&”。
  “阻礙重重”來自何方?其中之一是國有壟斷企業。新聞中説:一位參與《工資條例》制定的人士近日向記者透露,該條例遭遇了來自壟斷行業央企的極力反對。許多網站據此提煉新聞,標題徑直改為《<工資條例>遭國有壟斷企業反對,年內難&&》,國有壟斷企業遂引來了網民罵聲一片。《工資條例》&&的阻力很多,單單把矛頭指向壟斷國企,有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之嫌,但網民的憤怒也並非無的放矢,因為壟斷國企對《工資條例》不感冒也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為了《工資條例》,網民的情緒如此激昂,初看上去似乎不好理解。且不説坦言《工資條例》的相關配套措施不成熟的專家並不看好這個《條例》,就是只憑經驗判斷也能明白,《工資條例》即使成為文本,也很難改變勞動者在資本面前的極度弱勢處境,不易扭轉勞動報酬過低的困局。過去連新《勞動合同法》都會被抵制和杯葛,何況今日的一紙《條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情緒性反應又在情理之中。當前任何一個事件,只要與收入分配改革有關,就能吸引公眾眼球,儘管憑藉樸素的智慧,底層民眾也明白,《工資條例》未必會很大地改善自己的收入狀況,但在他們眼裏,這個條例本身或許並不重要,而其&&與否卻是一個風向標,代表我們這個社會是否真在關心收入差距日益擴大這個問題。
  我們是否真在關心收入差距日益擴大,仿佛不值得一問。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無論專家還是草根,無論窮人還是富人,無論公共平台還是私人空間,收入分配改革都是一個炙手可熱的話題。但表面的喧囂之後,卻隱藏着另一種真實。新華社主辦的《暸望》新聞周刊最近刊文指出,“一些基層幹部認為,中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強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還是處在可承受的範圍,不應該有什麼大驚小怪。甚至有幹部認為,現在收入問題只是在企業內部與資方有些矛盾,很難形成大規模事件。”
  基層幹部認為國人心理承受能力強,和壟斷國企反對讓利,本質都是一樣的,即內心裏並不把收入差距日益擴大當作多大個事兒。不得不説,這是當下既得利益者一種普遍的心理。雖然他們時不時也會驚呼“仇富”,也會在接連的詭異事件面前感嘆“怎麼得了”,可一旦需要他們做出調整,表現節制,乃至讓渡部分權利時,他們又會漠然置之:沒什麼大不了,出不了大亂子。
  國民收入差距日益擴大,以致超出國際公認的警戒線,是不是就出不了大亂子?中央高層對此有清醒認識,溫家寶總理在今年兩會記者招待會上就曾這樣説過,“如果發生通貨膨脹,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貪污腐敗,足以影響社會的穩定,甚至政權的鞏固。”“社會的穩定”、“政權的鞏固”,在我們的既得利益者心目中,這難道還不是大事嗎?究竟需要怎樣的霹靂才能驚醒他們呢?
  國民收入差距擴大,是任何一個國家在前進中都會遇到的問題。這個問題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它,或者明明看到了也裝作沒有看到,看到了也不以為意。漠視收入差距擴大勢必積聚巨大的社會風險,它的直接後果是,任何旨在縮小國民收入差距的行動都將被“潛消”,使喧囂終歸沉寂,從而讓翹首期盼“收入新政”的人們失去耐心。
    哪怕象徵性內容居多,《工資條例》也不應繼續難産下去,它至少表明了我們對收入差距日益擴大這個問題的態度。如果《工資條例》在表面的“多元博弈”中繼續難産,那無疑是在宣示,當下的“多元”格局中某一元過於強勢,這種用多元來掩蓋的一元比過去的一元格局更為可慮,因為“偽多元”往往以假充真,無形中加大了社會改革的成本。

  相關稿件
縮小收入差距可增強百姓購房能力 2010-03-03
山西本地務工與外地務工農民工收入差距大 2010-03-03
讓縮小收入差距的政府選擇清晰起來 2010-01-22
權利差異致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2009-11-04
擴大內需的核心是縮減收入差距 2009-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