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輪樓市調控剛剛
“滿月”,政策走向就引發各種猜測。其中,房産稅何時開徵傳言滿天飛,有的説上海即將開徵,有的説“三年之內免談”;至於徵稅範圍、稅率、徵稅方式等,同樣説法不一。樓市政策走向究竟是越來越硬還是越來越軟,不僅是市場人士的討論話題,更是公眾關注的話題。 值得注意的是,房産稅似乎已成為判斷樓市政策走向的一個風向標:房産稅及時開徵、嚴格徵收就是調控趨嚴的一個信號;房産稅久拖不徵則是調控放鬆的信號。我注意到,“國十條”之後,媒體從地方細則判斷政策走向溫和還是強硬,其中一個標準就是會否提及房産稅。 目前,深圳、廣州、重慶等地的細則都被冠以“溫和”的定語。不少業內人士從各種聲音與地方細則中判斷樓市調控由暴風驟雨轉向和風細雨。例如,“三年之內免談房産稅”之説,就讓某些人以為政策放鬆。再如,地方細則不提房産稅,也被認為是“溫柔調控”。 尤其是中央高層最近關於世界經濟復蘇基礎不穩、宏觀調控面臨兩難的論述,被許多市場人士當成樓市政策信號來解讀。事實上,高層的論述説的是宏觀經濟形勢,具體到房地産領域政策如何走向,並沒有一個明確説法。如果把高層的宏觀論述當成當前房地産政策信號,我認為是一種武斷,因為房價泡沫並非宏觀經濟之福。樓市調控風向究竟是“風硬”還是“風軟”?我以為還有待觀察,不能見風就是雨。 首先,這一輪調控剛剛“滿月”,政策效果還有待評估。據報道,“國十條”&&一個多月來,各地樓市陷入觀望,成交量銳減,部分城市樓市成交量出現多達六成的降幅,但是,成交量銳減房價並未明顯松動。據説開發商手中持有的現金超過1800億元,加上不少開發商預期房價上漲,所以,這種僵持局面還可能持續。 樓市調控下一步如何走?只有客觀評估政策效果後才能做出決斷。這是因為,一方面房價不是一朝一夕上漲到目前這種水平的,抑制房價自然也不可能立竿見影,房價不可能也不能暴漲暴跌;另一方面,任何一種調控政策都是要付出不少行政成本的,不可能隨意&&,只能是擇機而行。 其次,某些政策&&需要一定的法律程序和過程。例如,房産持有稅開徵,由於不符合現行的《房産稅暫行條例》,無異於重新開徵新稅,就不能規避法律程序。加上技術環節需要完善,因此,上海即將開徵房産稅的消息傳出後就沒有了下文,詳情不得而知;重慶關於房産消費稅的聲音曾經很高,但“渝十條”並未提及該稅種。 我們不能因為某一種政策在走法律程序或正在完善細節,就誤以為該政策胎死腹中了。事實上,房産稅作為樓市調控的長效手段,壯大地方財政的資金來源,必然是要開徵的。發改委研究人員
“三年之內免談房産稅”之説是不靠譜的,即便是發改委也不一定能準確斷言房産稅如何如何,主要還得看稅務總局怎麼説。 再者,政策如何走還得看房價本身和居住權保障程度。毫無疑問,房價是當前最大的民生問題和經濟問題,因而這一輪調控旗幟鮮明地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所以,判斷樓市政策走向不是要看交易量縮水,而是要看房價是否回歸到決策層認為合理的水平上。尤其是,公民居住權保障程度,我認為將是判斷政策走向的重要依據。如果保障房供求仍然嚴重失衡,政府就需要通過平抑房價來解決部分人的住房問題。 不過,面對各種猜測,有關方面不妨提高決策透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