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住建部副部長在第六屆國際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大會上説: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卻只能持續25-30年。 近些年,在中國的很多城市,同時存在兩種奇觀:一邊是新建築一片片拔地而起,一邊是破房子一排排“壯烈犧牲”。房地産開發和舊城改造,是我國關於建築的“一幣兩面”。 為了城市更新,地方政府有足夠動力進行舊城、舊區、舊房、城中村改造,為了獲得市區優質地塊,開發商也更願意為動拆遷叫聲好、出把力。可很少有人關心,新蓋的房子,多久後會破舊到必須推倒重建。 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我國建築壽命平均只有不足30年。當然,住建部副部長所謂的“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應該還包括農村建築。農村建築壽命更短,主要與施工工藝有關,那麼平均而言城鎮建築也不會超過50年。總之,對很多商品房業主來説,在産權有效期內,自家的房子很有可能遭遇“被舊改”的噩運。 如果站在更宏大的角度,則短命建築不僅損害平民利益,更是社會的一大“病灶”。 在去年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吵得很兇,氣度最大、表現最出色的要算咱中國。溫家寶總理勇敢地提出了中國2020年碳減排總體目標,即單位GDP碳強度與2005年相比下降40%-45%。 之後,“低碳”一詞如甲流一樣傳遍全球每個角落,當然也成為國內媒體的一大流行詞彙,房地産圈內很多人士現在已是開口閉口皆低碳。然而,面對只有30年壽命的中國建築現狀,大談低碳有點像扯淡。本來房地産開發業就是首屈一指的碳排放大戶,建築壽命這麼短,無異於雪上加霜。 古希臘的大理石建築能屹立千年,倫敦、巴黎的老城建築能存活上百年而風姿依舊,就算是當年按梁思成大師的理想,把老北京城保留下來,估計到現在也是滿目瘡痍——當然也會給建築塗脂抹粉,不至於太難看,只是“身子骨”早就不行了。與西方建築相比,中國建築除了萬里長城、皇家宮殿,整體質量先天不足。 可到如今現代建築技術已沒什麼門檻,中國房地産業已火爆到讓世界詫異的背景下,國內還在生産着一堆堆的短命建築,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嗎?汶川地震讓一批以學校、醫院為代表的豆腐渣工程現了原形,近兩年部分城市又接連曝出“樓倒倒”、“樓歪歪”。這反映出項目規劃、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諸多環節的不科學、不規範、不合理,當然還有各色各樣的灰色交易。 國家大搞節能減排,客觀上要求房地産業必須放棄以前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轉向集約化生産和經營。當前,以“四節一保”(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生態環保型住宅)為核心住宅現代化,和以工業化生産為核心的住宅産業化,是國家和地方政府着力推進的事。可是,如果連基本的建築質量和建築壽命都無法保障,是否有點“好高騖遠”了呢。此事值得細思量。
(作者係房地産研究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