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近日透露,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但這些建築只能持續25-30年。據資料顯示,英國建築的平均壽命達到132年,美國的建築平均壽命達74年。每年中國消耗全球一半的鋼鐵和水泥用於建築業,産生了巨大建築廢物,現在政府號召房地産開發企業提高建築質量,將目前30年的建築平均壽命延長至100年。(4月6日中國日報網)
一直感嘆奇蹟般的“中國速度”,總是得意於一夜間拔地而起的高樓。我們的國家,每年建起最多的樓宇,與之相伴的是最多的建築垃圾。讓民眾引以為豪的高效,如今看來並不那麼可愛。僅有25—30年的平均壽命,讓這些建築顯得有些命薄。付出了太多的代價,卻不定有完滿的未來,你我的住房或許就是這樣的歸宿。 需要追問的是,中國的建築為何這般短命?事實上,所謂“25-30年的平均壽命”本身就可以有多種解讀。一方面,固然有着相當多的建築施工質量不過關,以至實際壽命較之設計壽命大幅縮水;另一方面,不排除重復建設導致的不必要拆遷,使得建築受制於外力而過早結束使命。在房産業火熱的今天,上述兩種情況都成為某種必然。剛性需求既存,賣方市場下開發商逐利衝動空前膨脹,其後果便是犧牲質量換取利潤空間。致命的是,供不應求的語境下,無論是購房者還是監管者都對質量滑坡有着足夠的“寬容”。 反思政府層面的施政表現,公眾也能很容易找到“建築薄命”的理由。在相當多的地方,拆遷的對象不是老舊殘損的“危房”,而是建成不久的“新樓”。當尚新的建築,遭遇拆遷的決絕,短暫的一生就此註定。政策缺乏連續性,城建規劃前後不一,往往導致“拆新建新”的二次建設。因此,中國建築短至30年的平均壽命,不僅是施工質量層面的命題,同時也是職能部門城建科學性缺失的映射。 如此短命的住房,想必滿足不了民眾的安居需要。辛苦N年掏空積蓄,我們期待的是一個能長久安身的“家”,而不是只能住30年的“中轉房”。住建部副部長號召“房地産開發企業提高建築質量”,但寄望開發商道德自律終究是靠不住的。完善且嚴格執行的質檢體系,加之事後嚴而有力的追責與懲戒,方能規制開發商的利益衝動。這個過程中,民眾的現實反應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依舊讓購房的剛性需要沖淡對質量的要求,則100年壽命的住房遙遙無期。縱容、無原則地接受,只會對開發商的投機行為産生負面激勵。 高房價已漸成城市一族的悲劇,用多年的打拼換來一套住房,貌似可以讓劇目完美謝幕了。只是,如果告訴你所買的住房只有30年壽命會怎樣?痛斥開發商無良?後悔自己購房不夠理性慎重?或許,兩者都有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