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沃 尋找隕落的榮耀
    2010-04-02    作者:劉霞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被中國民營企業吉利汽車收歸旗下之後,位於瑞典哥德堡的沃爾沃汽車卡爾瑪工廠裏,生産仍在繼續,絕大多數普通工人還沒親眼見過新老闆李書福,但已經逐漸接受了職業命運再度面臨轉折的事實。

  變與不變

  在這個按照三葉草形狀布局的工廠裏,沿着三葉草的邊緣設有25個工作站,每個站負責一部分汽車的裝配工序,汽車在計算機控制下的自動輸送裝置上繞“草葉”運行一週,一輛嶄新的沃爾沃汽車便誕生了。
  在這個工廠裏,10~25人負責一個工區,一直以來,工人只需要在規定時間內把規定的汽車從一個緩衝區送到另一個緩衝區,勞動力從機械往複式勞動中被解放出來,工人的勞動熱情被有效激發。這種生産方式成為繼福特流水線生産方式之後的又一重大變革,曾引起世界産業界的極大關注。
  而這只是沃爾沃汽車帶給瑞典工業乃至世界汽車工業創造性變革的一小部分,至今仍然享譽世界的汽車安全技術,則讓北歐人備感自豪。
  90多年前,在售出第一輛汽車之前,沃爾沃汽車就對沃爾沃轎車進行了首次撞擊試驗。1959年,沃爾沃推出了由波哈林發動的三點式安全帶,從此改變了整個汽車世界。
  隨後,安全車廂籠架、膠合式安全擋風玻璃相繼成為沃爾沃汽車重要的安全特色産品。世界上第一個兒童專用后座的原型於1964年經過沃爾沃汽車公司的測試,在1972年沃爾沃客車上推出。1991年,沃爾沃還推出了SIPS側撞保護系統。
  雖然這些配置的升級技術已經相當純熟地應用在當今任何一家高端豪華車製造商的産品中,但卻沒人否認沃爾沃汽車在安全技術領域的鼻祖地位。
  隨着傳統製造業中心從歐洲大陸至亞洲的遷移,瑞典汽車工業出現頹勢,由於國內需求優先,不斷擴大的汽車製造業出口總額幾乎已經佔到全國出口總額的20%。在每年生産的商用車中,超過90%出口至海外市場。
  於是,在全球化製造業變革的浪潮席捲傳統汽車工業的今天,瑞典汽車工業的三大支柱終於無法抵擋滾滾向前的歷史車輪,或分崩離析,或轉寄他人籬下。面對本土品牌的流失,瑞典這個傳統的北歐製造大國流露出更多的是無奈和遺憾。

  被別人主宰的命運

  早在2008年底,瑞典政府決定由創新署(Vinnova)制定一項汽車工業戰略研發合作計劃。為期4年的研發計劃旨在通過整合研發、創新領域的資源,提高瑞典汽車工業的長期競爭力。為此,瑞典政府每年提供不少於4.5億克朗的財政資助,工業界也將提供同等規模的融資。
  但是這項拯救計劃仍然沒有改變沃爾沃汽車因持續虧損而被轉賣的命運。自1999年被福特收購以來,沃爾沃汽車就處在虧損狀態,2008年沃爾沃汽車虧損16億美元,2009年虧損額為9.34億美元。
  與幾年前斯堪尼亞汽車公司被大眾汽車集團收購以及薩博汽車被通用汽車關閉相比,更多的瑞典人對於沃爾沃汽車從福特集團“轉嫁”到遙遠的中國有着頗為矛盾的心情。
  對於沃爾沃汽車正在研發中的最新汽車安全技術——帶全力自動剎車的碰撞警示系統和行人保護技術,以及未來“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標,吉利汽車集團已&&全部繼承並大力支持。雖然位於瑞典和比利時的工廠以及研發中心暫時保留,但吉利在中國規劃建設新工廠以及研發中心的消息讓遠在1萬公里外的瑞典沃爾沃汽車員工心神不寧。
  有機構預測,沃爾沃汽車盈利的臨界點是年銷量40萬輛左右。按照吉利汽車的規劃,沃爾沃的年銷量將在四五年內達到近100萬輛,實現大幅盈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吉利將在國內設立一家年産量為30萬輛的沃爾沃新工廠,讓其在國內市場的年銷量達到20萬輛。
  在重塑沃爾沃品牌獲得更強大生命力的過程中,李書福對沃爾沃品牌給予了足夠尊重,他將吉利與沃爾沃品牌稱為兩兄弟,並對在吉利集團運營下的沃爾沃品牌的未來充滿信心,“中國在採購與研發方面所蘊含的成本優勢,必將增強未來沃爾沃轎車的全球競爭力。吉利決心進一步提高沃爾沃的工程技術和設計品質,把沃爾沃轎車公司打造成一傢具有強大競爭力和強勁生命力的世界級超級豪華汽車企業。”
  也許已經習慣了命運被人擺布,沃爾沃汽車(中國)對於此次易主沒有發出任何意見,“一切後續交接事宜均按照吉利和福特的協議進行。”
  沃爾沃這個昔日瑞典的貴族汽車品牌在新興工業大國——中國的改造之下能否再現輝煌,或許只有時間才能證明。

  相關稿件
李書福坦言沃爾沃需增加造血功能 2010-03-31
沃爾沃改姓“中國” 2010-03-31
為什麼騰中購馬失敗 吉利購沃爾沃成功 2010-03-30
瞄準公車市場 吉利版沃爾沃想取代誰? 2010-03-30
吉利收購沃爾沃能得到什麼 2010-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