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3-31 作者:傅蘇穎 來源:證券日報 |
|
|
針對近來中美經貿關係又出現的一些雜音,一些人認為美國在對華貿易中吃了虧,還有人認為中國低估人民幣以獲取競爭優勢,攫取貿易順差,商務部部長陳德銘近日撰文指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由來已久,原因複雜,但必須説明的是,在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中的五個基本事實。 第一,中美貿易格局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際産業分工的結果。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産業結構不斷向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升級,繼續把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到國外。這些産業最終落到了中國大陸,中國向周邊經濟體緊扣原材料和中間品,加工後再出口到歐美國家。由此,中國對周邊經濟體逆差增加,而對美順差擴大,但同期美對亞洲整體的逆差佔其逆差總額的比重並未明顯增加。因此,在現有國際分工格局下,美國即使限制自華進口,也難以使傳統製造業回流,只能轉而從其他發展中國家尋求替代。 第二,美國對華逆差程度被明顯高估。主要原因在於,原産中國的貨物通過其他經濟體轉口至美國過程中的增加部分被計算為中方順差,同時,在對美加工貿易出口中,中國企業通常只負責接單生産,不掌控設計、運輸、銷售等環節,美方進口報關價格高於中方出口報關價格,進而推高中方順差。 第三,美國對華出口管制加劇了雙邊貿易不平衡。由於美國長期實行對化出口管制,中美貿易差額不是雙方競爭力的真實反映,依此調整兩國經貿政策只能造成更大的扭曲。 第四,美國長期逆差與美元作為主要國際貨幣地位有關。美元目前仍然面臨着既要通過經常項目逆差為世界提供流動性,又要確保美元穩定的兩難窘境。 第五,人民幣匯率無法解決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表明,一國本幣升值對調解貿易收支的作用有限。 陳德銘指出,中美經貿合作不僅給中國,也給美國帶來巨大收益。簡單地把中國在貨物貿易中的順差解讀為中國受益,美國吃虧,是非常片面的。實際上,胡錦濤主席和奧巴馬總統也曾提出中美要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夥伴關係。因此,我們應當認真落實這些共識,避免中美經貿合作遭遇不必要的傷害。 最後,陳德銘還指出,我們願意與美方共同採取行動,開闢新的合作領域,支持美國企業擴大對華出口,為包括美資企業在內的在華外資企業創造更加公平優良的投資環境,也希望美方能夠以開放的精神維護中美經貿合作的健康發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