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3-25 作者:汪曉波 來源:時代周報 |
|
|
財政部副部長王軍近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目前不宜輕言刺激政策的退出,但應積極着手研究。中國刺激政策的退出一定會根據世界和中國的情況擇機決策,平穩退出,實現“軟着陸”。 看得出,這是目前官方的主流態度。探討刺激政策的退出,已經有較長一段時間,也是整個國際財經界都十分重視的議題。伴隨着全球經濟開始驅散金融危機的陰霾,這樣的討論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在主要經濟體經濟企穩之後,宏觀刺激政策的繼續發力,還日益引發人們對於未來價格穩定的擔憂。 自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後,自由資本主義的“大本營”美國,接連採取了諸多“非常規”的手段刺激經濟,以應對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的這場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歐洲央行亦是連續降息,歐元區主要經濟體還採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發展。歐美諸國的應對措施,對於抵抗這場危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世界經濟形勢轉好的速度,總體上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 那麼,對於歐美主要經濟體來説,現在到了刺激政策該退出的時機了嗎?總體上,在歐美經濟、金融界精英看來,退出選擇未能成為主流認識。原因在於,歐美經濟的復蘇,還處於初步及脆弱的狀態。儘管通脹的陰影縈繞在很多人的心頭,但是關於刺激政策“點剎車”的想法,依然少有市場。 從美國情況看,其刺激經濟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還將延續。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羅默認為,美國的經濟刺激計劃會延續到2010年。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曾明確&&,寬鬆的貨幣政策仍將持續。同時,歐洲央行也表態,暫不會急於調整現行的緊急經濟刺激措施。 與目前的全球經濟形勢相比,中國經濟形勢呈現出了一定程度的相似性—這主要體現在復蘇的階段性特徵與未來形勢的不確定上。這種相似性的出現,並不令人奇怪,畢竟,世界經濟已越來越深入地融合到一起。 不過,與歐美經濟體的主要刺激手段相比,中國的經濟刺激政策又有明顯的區別。事實上,引發世界關注的4萬億元刺激計劃,原本就是一套“組合拳”,是個一攬子方案。這個計劃的政策目標,既有打“強心針”功能,服務於保增長的目的,又是着眼長遠,立足擴大內需,促進結構調整。在此方案之外,中國政府推出的産業振興規劃等,同樣也不是應對一時之需的舉措。 從這些背景可以看出,論及中國經濟刺激政策的退出,其實只是一個“虛擬”的概念而已。這些刺激方案的一攬子色彩,決定了未來政策只能動態調整,而非退出。其實,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討論退出問題,也更多是從機制的建設角度,以消減市場對於未來通脹的隱憂。但是,中國經濟的現狀,以及財經政策的調整規律,都決定了“退出”的選擇,並不適於當下。 當前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仍充滿不確定性,內需的有效啟動仍很艱難,以及産能過剩的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這種種因素,折射的是經濟復蘇“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的現實。決策層一再強調,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也正是看到了經濟復蘇的背後,還有很多問題存在。如果忽視了這些問題,急於改變政策方向,經濟復蘇的成果未必能夠得到保證。因此,當下問題的重點,不在於急着討論退出,而是如何積極落實既定政策,將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將貨幣政策準確地限制在“適度寬鬆”的空間裏。 當然,無論是財政政策,或是貨幣政策,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化,不會一成不變,但政策調整必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國宏觀經濟政策未來的調整,也不會以“點剎車”的方式進行。政策可以動態調整,但這不同於所謂的“退出”。 説到底,中國經濟的當務之急,須在保增長中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堅決抑制部分行業的産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大力發展符合市場需求的高新技術産業和服務業。宏觀政策重心從刺激總量增長轉到優化結構,指向的是長遠的未來。如此,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實現“軟着陸”。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