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近來發起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動,以及愈演愈烈的人民幣匯率之爭,既是美國維護傳統競爭優勢的戰術安排,也暗含着使中國經濟進一步“美元化”的霸權邏輯。獨特性和獨立性是中國能否真正成為一流經濟強國的制度文化資本。中國不應盲目排斥美元的世界影響,但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經濟主導權的牢牢把握。 一年前在對華政策上看起來格外友好的奧巴馬政府如今越來越焦躁了。繼頻頻發起對華貿易保護主義行動之後,再度咬定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不排除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的可能性。 儘管包括溫家寶總理在內的中國政經高官多次聲明人民幣幣值沒有被低估,並呼籲美方不要將此問題政治化;但在華盛頓的政客看來,將這個問題政治化恐怕對美國只會有好處。
經濟看上去有點“美”
其實,話題背後折射的是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分工中的實際地位。美國一再糾纏人民幣匯率問題,既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邏輯延伸,更是防止中國經濟發展可能超越美國的一種提前布局。根本目的是強化中國經濟的“美元化”。 美國自二戰以後一直佔據世界産業與金融分工的最頂層。儘管這場百年一遇的經濟與金融危機重創了美國金融業,使得作為美國掌控國際金融話語權的符號的美元,在國際貨幣格局中維持了60餘年的壟斷地位之後,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美元在全球外匯儲備中所佔份額已經由2001年的72.7%下降至2009年底的60%左右,歐元的份額由17.6%上升至27左右%。過去幾年,歐元的走強,讓美國金融資本的代言人羅傑斯憂心忡忡:美元作為世界主要貨幣的日子已屈指可數。甚至一向自負的《華爾街日報》也發出了“我們站在一場空前的貨幣大崩潰的懸崖邊上,許多人開始尋找美元的替代品”的擔心。 儘管美國在獨掌世界金融秩序多年之後,不得不將一小部分權力讓給他國;儘管隨着歐元的崛起,中國、俄羅斯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實力竄升以及因之而生的話語訴求,國際金融格局正在醞釀新一輪的洗牌。但近來爆發的歐元危機再次告訴世人:在當前的國際金融生態下,世界經濟要想擺脫美元的控制依然十分困難。 其實,令美國真正擔心的競爭對手還是中國。20年前,美國根本沒把中國經濟放在眼裏。當時處於世界經濟與金融分工中低層的中國根本不具備挑戰美國的實力。但勢轉時移,如今的中國不僅在經濟規模上即將躍上5萬億美元的&階,而且正在逐步提升從工業體系到金融領域的競爭力,基本符合美國所認為的經濟對手的各項條件。這是習慣一家獨大的美國政經領袖難以容忍的。
中國事實上成了美國的打工者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邏輯框架下,中國經濟正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嵌入到美元經濟圈中。某種意義上,中國千千萬萬産業工人換來的只是一種隨時可能貶值的高級紙張。説中國全民生産補貼美國消費其實一點也不為過,而且中國還因此背着全球經濟失衡部分責任者的惡名。
另一方面,中國持有的近889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以及其他數千億美元的美元資産在中國需要兌現時能否如願也是未知數。儘管基辛格曾説過,美國欠中國的錢終歸是要還的,但這句話本身也暗含着可能拖欠的邏輯。可以説,只要人民幣不是世界儲備貨幣,只要現有的國際貨幣與金融體系未發生根本性改變,中國都是事實上的美國打工者。 不過美國似乎並不滿足。美國認為,中國應該繼續增持美國國債,並擴大對美進口。而且事實上中國也部分按照美國的要求去做了。但一向是頂尖戰略高手的美國知道,只要人民幣的影響保持穩步上升勢頭,美國試圖強化中國經濟“美元化”的努力就將大大抵消。因此,無論是美國近來發起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動,還是似乎愈演愈烈的人民幣匯率之爭,本質上,既是美國維護傳統競爭優勢的戰術安排,也暗含着使中國經濟進一步“美元化”的霸權邏輯。
經濟主導權不容有失
筆者認為,保持獨特性和獨立性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能否真正成為一流經濟強國的制度文化資本。中國當然不應盲目排斥美元的世界影響,但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對經濟主導權的牢牢把握。 歐盟和日本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曾遭遇的戰略性打擊理應值得中國引以為鑒。這些美國的鐵桿盟友都難逃鉗制與打壓,何況是某種意義上已經破壞美國制定的“叢林法則”的中國了。 中國特別應該警惕美國在實體産業和金融領域針對中國的戰略鎖定。如今不少中國支柱産業的控制權已在美國人手裏。若干年後,美國也許可以容忍歐元與自己並駕齊驅,但絕對難以接受人民幣與其平起平坐。 美國可以夥同歐洲和日本對人民幣採取集體隔離的措施。即使美國允許人民幣出線,實戰經驗與免疫能力較低的中國金融業也可能遭受美國資本的惡意衝擊。所以,我們既要看到中國成為一流經濟強國的發展前景,更要看到依然存在的巨大差距以及並不那麼友好的國際生存環境,並做好理性應對不斷出現的基於既有産業分工和國際秩序而生的諸多壓力和干擾的各項準備。在擺脫經濟“美元化”的同時,堅決捍衛中國經濟主導權。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