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農村勞動力進入小城鎮轉移就業
    2010-02-03    作者:彭真懷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是扎根在小城鎮企業的共同特點。這種由農民創辦的企業,儘管發展歷程曲折艱難,但為農村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大多數基礎設施好、規模大、經濟實力雄厚的小城鎮,都得益於這些企業的推動。
  正因為如此,今年的一號文件指出,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抓住産業轉移有利時機,促進特色産業、優勢項目向縣城和重點鎮集聚,方便農民就近轉移就業。
  我認為,小城鎮具有勞動力、公用生産設施、社會事業設施、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市場等優勢,是農民工回鄉創業的首選之地。我在重慶調研時了解到,外出打工是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但農民在創造城市財富的同時,卻無法享受城市生活,回鄉創業成了他們的現實選擇。
  據調查,71名回鄉創業者有23人在縣城或城郊投資;有21人在小城鎮所在地投資;25人在所居住的村裏投資;有兩人的投資地點沒有給出有效回答。
  這些在小城鎮創辦的企業,從一開始就突破了城鄉二元結構的封閉性,提高了農民的整體素質,造就了一代新型農民。湖北省鐘祥市胡集鎮圍繞農産品加工銷售,在鎮區興建了生豬、肉雞、花卉等3個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共同使用公共設施,回鄉創業者減少了分散佈局所需的額外投資,1000多個農戶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胡集鎮也因此形成了“區位品牌”,建成了蔬菜批發等各類農産品專業市場6個,總攤位5000個,年營業額1.8億元。
  筆者還注意到,在廣東省1551個市轄鎮中,社會總産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集聚有274個,其中珠三角地區佔194個。這些鎮大多依託專業化生産或服務而形成企業集聚,表現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結構。如佛山市容椅鎮的家電、中山市小欖鎮的五金等,都在企業集聚推動下成為經濟強鎮。重慶市大足縣龍水鎮,在小城鎮發展中抓住五金産業,大力推動企業集聚,建起了西南地區最大的五金市場和舊金屬市場,從業人員5萬多人,年産值12億元,年創利稅上億元。
  根據筆者觀察,小城鎮企業集聚的形成,取決於最先進駐小城鎮的企業或少數幾家企業。他們扮演着孵化器的角色,需要通過建立專業市場,降低中間品交易的不確定性風險,給後入者以信心。以浙江省大唐鎮襪業集聚為例,他們的競爭優勢就在於生産規模和市場佔有額。
  筆者認為,小城鎮應依託傳統工藝,或根據農産品加工優勢,或利用專業化商品交易市場,充分發揮能人的示範帶動效應,注重血緣、親緣、地緣、行緣和學緣等五緣關係,推行區位名牌戰略,形成特色鮮明的企業集聚。
  應當看到,小城鎮的企業集聚也存在着初加工産品多、技術裝備落後、資源利用差等現象。筆者認為應當按照今年一號文件的要求,從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角度拿出具體的對策措施,幫助小城鎮解決這些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從長三角一些小城鎮的情況看,企業集中在機械、紡織、化工、食品等幾個産業上,幾乎都是在對這些産業有一點感性認識基礎上開辦的,是城市相應産業結構模仿的結果。根據市場需求調整産業結構,是這些企業繼續生存下去的最大難題。
  特色産業和優勢項目向小城鎮集聚,是全面振興農村經濟、縮小城鄉差別、促進社會和諧的一場深刻革命。事實上,小城鎮擁有自己獨立的産業基礎,才能吸引農村勞動力進入小城鎮轉移就業,擴大人口規模和消費市場。通過特色産業和優勢項目向小城鎮集聚,就能夠引導企業開發比較效益高、市場容量大的名特優新産品,把生産、加工和銷售有機結合起來,延長生産鏈條,進而促進交通、商業等第三産業的發展,吸引農村勞動力進鎮務工經商,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鎮,全面促進農村社會的文明和進步。

(作者係北京大學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長)

  相關稿件
兩部門規範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 2009-05-18
民間投資助力小城鎮建設 2008-12-19
陜西每年2億元加快小城鎮建設 2008-12-08
厭倦時尚潮流 美國人鍾情小城鎮 2007-09-17
會診小城鎮發展中存在的"焦慮症" 2007-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