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地生財的模式不可取
    2010-02-02    作者:詹勇    來源:京華時報
    1月7日發生的暴力徵地案,使江蘇邳州這個縣級市持續承受世人目光的審視。據媒體最新報道,邳州暴力徵地的背後,存在大量耕地被違規佔用的事實,如行政中心倣“中南海”,把基本農田改為耕地、耕地改為荒地,甚至將農田和耕地偽造成建設用地,將水泥路、在建工地偽造成農田和耕地,欺騙國土部遙感衛星監測。
  一邊是大量耕地被“巧妙”吞噬,一邊是強行徵地、拆遷成為“家常便飯”,這些不良現象,從反面透露了邳州實現“洼地崛起”的秘訣:“化土成金,賣地生財。”由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對經營性建設用地全部市場化運作,優先建設好周圍基礎設施,造就了黃金地段,提升土地價值後,掛牌出讓。這樣的生財方式不僅為當地政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財力,也主導了當地的發展模式。據2005年的數據顯示,邳州城建對GDP增長貢獻率達14.4%。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稅收及城市擴張帶來的間接稅收佔地方預算內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讓金凈收入佔政府預算外收入的60%以上。由此可見,“賣地生財”促發展不是邳州的專利。
  賣地生財,這種發展如果不是建築在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上,其帶來的負面後果更為可怕。超出審批面積十倍、被當地人稱為“邳州中南海”的行政中心引發廣泛質疑;大張旗鼓招商引來的“鳳凰”寥寥可數,並多以化工、焦化企業為主;各工業園區拔地而起,廠房鱗次櫛比,真正開工的不足一成,1000多畝的廠區里長滿荒草。邳州快速“崛起”光環下的這些陰影,恰恰從側面説明當地發展還沒有走出GDP拉動、形象工程、粗放增長方式等老路。
   從根本上説,“賣地生財”的邳州發展模式,是一種不科學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這不僅因為損害農民利益的徵地是不可持續的,也不僅因為土地財政的收益是不可持續的,更因為在有限的資源能源面前,如此粗放低效的揮霍式利用是難以持續的。
  相關稿件
93億賣地錢政府僅賺27億 2009-05-31
該改變賣地財政了 2009-03-06
先拋樓後賣地 李嘉誠在上海怎麼了? 2009-02-06
賣地收入減少引來政府救市? 2008-09-09
重慶:一些地産開發商開始“賣地”融資 200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