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加深對亞洲的依賴
    2010-02-0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日本財務省在1月27日公布了2009年12月的貿易統計數據(速報值),出口同比增長12.1%,達到5萬4128億日元。這是日本出口在2008年9月以來首次出現同比增長。據統計顯示,由于中國需求的帶動,日本對亞洲的出口在11月已經出現同比增長,12月對歐洲、大洋洲、中南美的出口也出現同比增長,推動2009年全年的貿易好轉。其貿易黑字也時隔兩年出現同比增長,增長率達到36.1%。在國內面臨通縮壓力、對外日元大幅升值的不利情況下,外需增長對日本經濟起到了很強的支撐作用。
  日本經歷過泡沫經濟後,最終在21世紀初痛下決心,加大力度處理銀行不良債權問題,使得其金融機構的資産負債表大為改觀。當美國次貸問題逐漸浮出水面之初,日本人並沒有足夠的危機感,不少人隔著太平洋喃喃自語:美國那情形怎麼似曾相識。雷曼危機之後,日本經濟又蔓延起極度悲觀的情緒。然而當2009年過去,情況看起來並沒當初預想的那麼糟糕。雖然通縮給很多企業帶來業績萎縮的壓力,但不少外向型企業卻因為亞太新興國家的內需強勁而意外出現業績好轉。
  日本的財政年度在3月結束,目前正是各家上市公司陸續發布2009財年前3季度業績的高峰期。按照日本經濟新聞對預估數據的匯總,日本主要上市公司的營業利益(毛利)來自日本國內的大約是5000億日元,而美洲不到2000億日元,歐洲更是虧損狀態。另一方面,亞太區將帶來近8000億日元的營業利益,特別是中國。由于佔比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幹脆把中國列為一個單項向投資者披露。
  由于中國刺激內需,採取了4萬億的巨額投資計劃,像小松這樣的工程機械公司受惠明顯。2009財年,其在中國的銷售額大約會同比增長30%左右,中國因素將佔其並表營業利益的40%以上,超過其在日本本土的表現。像印尼這樣的資源國不斷擴大礦山資源開發,也是帶動這類公司業績增長的一大動力。日本精工在發達國家業績萎靡不振,但在中國如沐春風,據估算,它的營業利益大約有60%到70%來自中國市場。要不是在中國的軸承業務蒸蒸日上,它在本財年的營業利益就不是下降60%能了事的了。
  更強勁的增長來自于汽車行業。本來日元升值對其極為不利,按推算,日元兌美元匯率每變動1日元,日本最大的7家汽車廠商的利潤總額的變動將超過540億日元。雷曼事件那會兒還在110日元前後,去年11月對美元匯率一度上升到84日元的水準,現在也時常漲破90日元的關口,而上一次升值到這個水準還是1995年的事。然而,在這樣巨幅的匯率變動影響下,日産汽車在中國的銷售量大增40%,推動其營業利益超過1200億日元,一舉實現扭虧為盈。而中國市場的營業利益將佔到45%之多。另一巨頭本田汽車的此項指標也接近這個水準。相反,在2008年超越美國通用汽車成為全球老大的豐田汽車,由于發達國家市場尚未復蘇,又在中印兩個新興市場陷入苦戰,這次決算將極為難看。亞太因素的影響可見一斑。
  當然整體而言,多數企業還沒有脫離苦海,日本現在的出口額僅為峰值(2008年3月)的80%左右。但亞太地區的新興經濟體以及資源國的內需對日本經濟的意義毫無疑問是巨大的。由于日本制造業的設備運轉率基本上要達到75%以上企業才有進一步進行設備投資的動力,現在僅僅恢復到66%~67%左右,無法刺激就業和個人收入的增長,就談不上內需好轉。日本國內輿論認為,如果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需求能夠持續擴張,早晚會刺激日本企業進行設備投資的欲望,從而帶動日本經濟進入良性迴圈。
  以前,日本人謳歌自己在亞洲的領頭羊地位,以至有所謂亞洲雁形經濟構造之説,近鄰亞洲新興經濟體,如韓臺新馬泰不啻是向陽花木早為春,給日本人打工賺取外匯來帶動經濟起飛。如今“工場”變了“市場”,日本經濟又倒過來享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好處,惹得不少歐美競爭對手艷羨不已。然而日本要是缺乏長期戰略眼光來考量在亞太地區的作用和地位,依然可能浪費掉擁有的各種優勢。多年來日本一直採取一種獨善其身的做法,現在想起來也是其經濟漸漸失去活力的一個原因。日本國內不少有識之士已經呼吁國內企業不要因為害怕技術外流就裹足不前,越是內需型企業將來在亞洲市場就越有機會獲得成功。然而與2003~2004年那次不同,本次外需恢復依靠的是亞洲市場,以半導體關聯為主,此類産品價格競爭激烈,會誘使日本企業將生産功能轉移到消費所在國或者地區,可能結構性的造成日本國內産業空洞化。
  走在實體經濟之前的是金融資本。統計顯示,2009年末日本國內銀行的定期存款余額時隔8年達到200億日元,個人投資者的股票交易金額在過去兩年中下降了一半,投資于日本股票的公募投資信托(基金)已連續三年出現資金凈流出。這説明伴隨著通縮和高齡化,即使名義利率接近零,個人資金也要優先保本。然而同樣是個人資金,也有勇于承擔風險的一面。去年底,日本國內公募投資信托的外匯資産佔比達到46.5%,刷新了歷年最高記錄。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和一些資源大國吸引了大筆個人投資者的資金。
  根據媒體報道,自2003年以來,H股紅籌股已經為日本制造了不少億萬富翁和中國通。在2009年底,日本公募基金中的港幣資産同比增長約1倍,達到1萬1499億日元。而受惠于中國發展的資源大國澳大利亞由于利率很高,基金余額更高達3萬9900億日元,同比增長約70%之多。
  最近主要媒體還報道説,管理資産余額高達120萬億日元的日本公共年金基金正在研討走出國門,分享亞洲日益發展的經濟果實。這種長期資金將在某種程度上幫助地區資本市場的穩定,間接或直接促進亞洲的經濟發展。雖然走出去的戰略必然要面對各種各樣的風險,但日本經濟必須不斷融入區域經濟才有前途,這一看法已經開始成為一種共識。泡沫經濟時期,日本企業因為日元升值而走出去,狂買了一通地産,甚至藝術品後,不但沒有賺到錢還留下一堆笑柄。最終還是發現和鄰居互利互惠才有前途。
  不出意外的話,中國經濟規模將在年內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近年還在區域內推動各種類似于FTA的戰略措施,並通過香港這個國際化金融平臺搭建多種貨幣結算體係,這對逐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國家也在動員企業走出國門去收購一些類似資源類的優良資産。這些都是日本在經濟實力佔絕對優勢時期沒有做到的。但我們也要看到,由于過剩投資,國內很多企業在投資實體項目時無法贏取理想的回報率,大量本來應該投入生産的資金成為閒資,流入地産甚至資本市場,引發資産泡沫風險。
  政府雖然開始對寬鬆的金融環境進行調控,但更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對內開放一些行業準入限制促進企業多幹實事,以免重蹈日本當年的覆轍,爭先恐後的靠財務手段盈利。對外可以通過各種經濟手段直接間接支援民間企業設立高品質的産業咨詢調研機構,為有條件的企業尋找海外並購目標,以吸收各種所需的技術,必要時可以動用外匯儲備,而不是跑去買黃金。比如在日本,地方上有很多頗具特色的中小企業在某些技術領域獨領風騷,某些零配件在全球市場份額中能夠佔到30%到60%之多,但近年苦于通縮壓力。中國可以利用目前經濟發展優勢,合同歐美通過各種手段促使日本開放資本市場,以尋求更多戰略機會。

  相關稿件
日本經濟經歷20年危機 仍未找到出路 2009-12-18
日本經濟陷入“通貨緊縮” 2009-11-27
日本經濟僅僅看上去很美 2009-11-17
政壇更新,日本經濟能換湯也換藥嗎 2009-09-01
日本經濟新聞:中美在戰略對話中攻守互換 2009-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