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貿易平衡 外貿模式轉型迫在眉睫
    2010-01-14    作者:李春頂    來源:證券時報

    當前我國經濟結構亟需調整的根本原因,在於金融危機阻斷了我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外需的格局,“中國製造”的出口需求無法持續和維繫。更為麻煩的是,這一出口影響的負面效應恐將是一種長期狀態。危機打破了原先貿易不平衡的格局,尤其表現在中美之間,美國的高消費低儲蓄和中國的低消費高儲蓄通過出口貿易實現了不平衡的均衡,然而這樣的均衡將隨着危機一去不復返。同時“後危機”時代的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趨勢,我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模式遭遇困境,必須盡快啟動內需,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才能維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根據我國的現實國情,當前外貿模式轉變和結構轉型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提升出口産業結構,外貿發展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數量擴張型的出口模式在全球經濟面臨再平衡的“後危機”時代已經無法持續,必須走質量提升的路徑。這裡的質量提升一方面是提高出口的利潤率和獲利空間;另一方面則需要提升出口的産業結構,單純依靠勞動力優勢的産品出口和加工貿易必須盡快調整,當然,這樣的轉型需要逐步實現,不可能一步到位。具體途徑來説,首先要提升國內産業的結構,將比較優勢提高至更高層次的産業;其次,推動出口産業的發展,增加産品附加值,提高貿易獲利。
  第二,加強進口,鼓勵出口和進口均衡發展,促進貿易平衡。傳統的觀點認為出口貿易能夠帶動經濟增長而進口貿易存在負面影響,實際上進口同樣能夠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的提高,並引入競爭而激勵國內相關産業的發展。目前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和水平,國內産業也能夠抵禦相當的國際競爭,應該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消除對進口的限制,發揮進口在資源配置以及增加社會福利中的積極作用,實現“貿易惠民”,讓人民享受更加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進口的發展還能夠化解外匯儲備的風險,促進貿易平衡,減少貿易摩擦,間接帶動出口的增長。
  第三,擴大對外貿易地理方向,改變出口市場過分集中於發達國家的局面。改變這一格局的方式就是擴大和開拓新的貿易夥伴,在尋找更多的發達國家市場時,也要重視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和平台,應該充分利用這一自由貿易的環境,拓展我國的出口市場,同時多途徑的擴大“中國製造”的國外市場。
  第四,重視低碳經濟和“碳關稅”,改變粗放型和高排放的出口狀況。低碳生活是未來經濟的熱點和關鍵詞,重視環境和排放是發展的趨勢,在發達國家已經醞釀徵收“碳關稅”的情形下,我國出口産品結構必須進行調整和轉變,應重視出口産品的環保和降低污染排放水平,一方面是為人類環境改善作貢獻,同時也是應對低碳時代的出口發展需要,提高産品的競爭力,免受“碳關稅”等貿易摩擦的影響。
  總之,我國外貿結構的轉型已經迫在眉睫,需要作為一個重要任務逐步落實,着手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盡快實現目標。當然,也應該認識到,轉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策上一方面要逐步鼓勵和實踐轉型,另一方面也要繼續推動和扶持現有出口産業的發展。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助理研究員)

  相關稿件
加快實施貿易平衡戰略 進口也很重要 2010-01-12
搞好內外協調 促進貿易平衡 2009-12-15
貿易平衡問題應成中美對話核心 2009-08-03
中國希望增加高新技術産品進口促進貿易平衡 2007-10-26
10年後達到全球同類産品貿易額的10% 201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