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季度樓市會升溫但難現高溫
    2010-01-11    作者:楊紅旭    來源:中國證券報
    新年新氣象,樓市不咋樣。元旦節日期間及其後一周,全國30多個主要城市中,八成以上的新建房屋成交量的都出現下滑,一線城市尤其慘澹;二手房下降的幅度更大。比如元旦三天期間,北京二手房成交僅63套,相比市場最冷的2009年同期的165套,亦存較大落差。
  站在歲初的時間節點,又是面對這樣一種市況,今年樓市走勢可謂撲朔迷離。筆者認為,一季度將成為今年最低迷的時間段,而二季度將決定全年市場的整體形態。這主要受政策面、基本面、資金面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和作用。
  由于春節和冬季(尤其對北方而言)的因素,一季度市場原本就是樓市的傳統淡季,一般1-2月份都是全年成交量最小的月份。問題在于,今年一季度面臨的調控壓力,是近幾年少有的。2003年以來,調控政策多在二季度出臺,去年則是集中于12月下中下旬,並延續至今年1月。因此,導致市場由去年四季度的火熱,轉成今年一季度的冷淡。
  樓市冷暖,地産股先知。地産股在去年5-7月最為風光,8月大盤調整中跌幅最大,12月中旬開始,又成為大盤回調的“重災區”,如今多數地産股價格已跌回到去年8月底和5月底的水準。一季度市場成交量必然迅速下滑,價格則根據不同的城市、板塊、項目,呈現多漲少跌的格局;政策方面,還會有部委和地方政府繼續出臺“國四條”配套措施,只有利空,沒有利好。因此,整個今年一季度,地産股都將不會出現較大的投資機會,下跌和低位盤整將是主基調。
  二季度將會成為決定今年樓市全年表現的關鍵。一般而言,每年春天房地産市場都會出現一波反彈,這與氣候的相關性較大,其中又可分為兩種性質,一種只是反彈,另一種是新一輪行情。以上海為例,2006年上海樓市3月上行,5月即達高點,之後成交量大幅下滑,直到第四季度才略有好轉。2007年和2009年皆是3月開始回暖潮,全國亦如此,並且一直持續到第四季度,形成了一輪大牛市。
  除了季節性因素外,二季度樓市差異與調控政策亦密切相關。2006年上海樓市春季反彈之所以曇花一現,是因為5月國務院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針對少數大城市房價上漲過快、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矛盾突出等問題出臺六項措施調控房地産(即“國六條”),其後九部委聯後出臺“十五條細則”,給剛有起色市場兜頭一盆冷水。
  2007年並無全面而嚴厲的房産新政出臺,威力最大的“二套房貸政策”9月才出臺,所以春季行情得以持續至下半年。2009年則是在2008年10月央行和財政部推出優惠政策、12月國務院出臺“131號文”(其中包括營業稅減免)的利好形勢下,春季市場復蘇最終演變成了全年狂歡。
  那麼,今年二季度樓市又將若何?筆者對此既不悲觀,亦不樂觀。今年春天市場還會出現回暖,但恐怕不會再現2007和2009年那樣的全年大行情。主要原因是政策不支援。“國四條”的指導方針是“有保有壓”,“保”的措施多延續去年相關優惠政策,而“壓”的措施並不多。
  在今年宏觀經濟目標依然首重“保增長”的情況下,“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調控方針,當前基本上屬于信號意義大于具體舉措,畢竟不希望在嚴厲打擊投資投機性購房需求的同時,“誤傷”合理的自住需求。國務院、相關部委、一線城市政府,都想看看一季度和二季度初的市場表現。上文已述,一季度市場將會出現低迷,如果3-4月份市場反彈過猛,導致價格重新飆升,則還會招來更嚴厲的調控。所以二季度市場會升溫,卻不會出現高溫。
  隨著投資投機需求的萎縮,以及二季度以後供應量的漸漸放大,全國尤其是一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供不應求的矛盾將會得到緩解,房價也就不可能重現2009年的“高調演出”。當然,市場總是變化莫測,一季度行情比二季度更好預測一些。二季度和下半年的房地産市場走勢,會受到諸多外部因素的影響。比如下半年如果加息,則會在心理預期和資金方面,對于樓市産生明顯的負面影響。我們不妨走一步看一步。
  相關稿件
不整市場秩序樓市健康無望 2010-01-05
觀望氣氛籠罩京滬穗樓市 2009-12-29
新政組合拳會對樓市産生怎樣影響 2009-12-29
小城市依然期待樓市春天 2009-12-24
樓市調控措施進入密集出臺期 200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