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是中國資産價格史上最大泡沫之一的房地産,其虛高價格不僅扭曲了經濟學意義上的一般定價原理,一再考驗着普通消費主體的經濟承受能力底線,而且在日益聯動的經濟與金融領域形成了一個隨時可能潰堤的“堰塞湖”。如若近乎失控的房價上漲勢頭無法得到有效遏制,則一旦樓市泡沫破滅中國經濟有可能陷入恐慌性衰退。
樓市表面繁榮不可持續
就在去年下半年出現國際金融危機後的中國樓市來説,當部分房地産商認為滅頂之災就要降臨的時候,是擔心經濟硬着陸的政府拯救了他們。去年10月22日和12月29日,國家先後&&了救樓市的系列措施,市場買氣頓時高漲。自那之後,國內房地産漲價之勢一浪高過一浪。尤其在北京、上海等房價風向標城市,價格走勢更是極不正常。調查顯示,北京八成樓盤今年漲幅已超過50%,最高漲幅超過150%。上海的漲勢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樓市的瘋狂賺錢效應,不僅令原來的市場大鱷拼命圈地,或者捂盤惜售謀求超高利潤,更吸引着行業外中央企業頻頻涉足地産,致使新“圈地運動”此起彼伏,“地王”紀錄不斷被打破,將國內房地産市場的虛火越吹越旺。 在國內樓市表面繁榮的背後,是潛在社會矛盾的可能激化、市場秩序亂相加劇和系統性金融風險不斷累積。日前,上海市市長就公開承認,或者説格外擔心,上海的房價太高了。其實,何止上海,放眼全國,居高難下的房價早已大大超出了普通消費者的合理承受範圍,成為引爆社會矛盾的潛在導火索。特別令人擔憂的是,在投資房産可賺快錢和大錢的市場環境中,剛性需求被投機需求所擠壓,非理性的市場炒作取代了正常的市場交易。一小部分富人掌握着一線城市核心區域的相當一部分房産,社會財富迅速向這些人集中,業已拉大的貧富差距經由雜草叢生的房地産市場的推波助瀾,再次被拉大。更危險的信號是,部分既得利益者在攫取鉅額財富後正利用政府對房地産泡沫可能破滅的顧忌直接或間接地綁架政府決策。使得政府遲遲不敢下決心徹底整治市場秩序,平抑房價。但是,只要是泡沫早晚難逃破滅命運。連一向很少對真實世界的經濟現象發表評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澤爾騰先生,日前來中國講學時也忍不住&&,中國經濟最大的隱憂是房地産市場存在泡沫。一旦房地産泡沫破滅,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會下降3%。澤爾騰的警告不無道理。因為今天的中國經濟對房地産業的依賴太大:投資的四分之一集中在房地産行業,不少地方政府稅收的一半來源於房地産的貢獻,超過6%的GDP由房地産業創造,與房地産業高度聯動的産業超過30個,住房信貸更成為不少銀行的生命線。顯然,一旦爆發危機,病毒就會通過已有的傳導機制迅速感染中國經濟鏈的絕大多部分環節,進而引爆系統性的經濟與金融危機。
治本之策在於經濟轉型
細究房價虛高之源,顯性的原因在於供求關係緊張、投機炒作、市場秩序混亂,等等;進一步的原因是定價機制扭曲;深層次的原因則是中國經濟未能戰略轉型從而導致經濟增長對房地産業的高度依賴。因此,高房價的治本之策,既要徹底整頓市場秩序,規制政府行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更要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逐步降低房地産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 應該説,房地産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第二産業的投資效率和邊際利潤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各級各地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房地産業的日益倚重也是一種工具性選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期內通過做大房地産業來達到經濟的短期繁榮並非沒有先例。的確,政府賣地的可觀收入是公共支出的重要來源,來自房産交易的稅收更是持續穩定增長的稅源。房地産投資見效快、收益高、産值大的特點使不少企業趨之若騖。有恒産者有恒心亦是中國社會古已有之的普遍觀念。 但是,當全社會都心為“房”役時,則不僅會扭曲財富增值模式,更會吹大房地産泡沫,最終的結果是財富分配失衡加劇以及泡沫破滅之後的全社會買單。因此,中國理應在經濟企穩之後,儘早&&並落實一攬子經濟轉型方案。凈化瀰漫整個社會的浮躁財富觀念。 一方面,要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在挖掘和提升傳統工業增長潛力和利潤空間的同時,加大前瞻性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力度,力求在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信息網絡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取得關鍵性突破,使之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新引擎。逐步降低經濟增長對房地産的依賴。另一方面,各級各地政府要充分重視服務業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在實現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京滬等發達城市尤其要率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是高端服務業,培育信息服務和高端管理能力,強化金融服務、技術供給和運營管理功能,以期在關乎中國産業安全和國際分工地位的戰略産業領域的高端環節承擔中樞性功能。若如此,則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結構將恢復平衡。房地産業將由於增長動力的切換而重新定位其在整個經濟結構中的坐標。中國經濟過於依賴房地産業的風險亦將迎刃而解。
(作者繫上海外國語大學東方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