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09-12-18 作者:社論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
|
|
美國著名新聞雜誌《時代》周刊近日公布由該刊評選的 2009年年度人物。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佔據年度人物榜首位置,中國工人作為一個人物群體與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同時上榜。 《時代》的評價稱,中國經濟順利實現“保八”,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繼續保持最快的發展速度,並帶領世界走向經濟復蘇,這些功勞首先要歸功於中國千千萬萬勤勞堅韌的普通工人。 應當説,這是一個中肯的評價,反映出國際輿論對於中國經濟現實的一種理解,以及對於中國工人所作貢獻的認可。 過去一年多來,中國經濟在面臨着諸多困難與不確定因素的背景下,於逆境中崛起,率先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釋放出經濟回暖的信號,並逐漸確定了復蘇的主基調。用心觀察與思考,可知重要因素之一,是中央果斷決策,適時調整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適時推出各類産業振興規劃,借助刺激政策防止經濟下行,並提振了經濟信心。 同時,如《時代》雜誌所評價的,億萬中國普通工人的辛勤努力,成為推動中國經濟走過風雨、迎來陽光的重要基石。經濟活動的主體是人,促使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主要因素,必將是人的智慧與勞動。 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處於經濟發展最基層、最前沿的中國工人,不僅作出了貢獻,也承擔了在經濟下行時期的代價。在 2009年年初之時,關於經濟前景的迷茫與困惑縈繞在很多人的心頭,經濟信心在遭受打擊之後,也直接反映到就業數據上。在就業形勢最低迷的時候,中國工人經受了經濟“過冬”帶來的打擊,一度有來自農村的2000萬産業工人被迫失業返鄉,場景悲壯。 其實,中國工人的巨大貢獻又何止於迎戰一場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遠的不説,僅從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的31年裏,在制度紅利(依靠市場化的制度取向,通過改進資源配置方式而産生的紅利)與土地紅利(依靠土地資本化和城市化進程而産生的紅利)、資本紅利(通過吸引各種類型的增量資本而産生的紅利)之外,“勞動紅利”也許是促進中國經濟騰飛的更重要因素。數以億計的中國工人,起早貪黑,奮鬥不息,以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工薪,創出了中國製造的奇蹟,積累起從國家到企業的巨大財富。 過去人們盤點 30餘年來的經濟發展成就,往往會歸因於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與開明政策,歸因於全球化帶來的外部需求對中國加工工業的帶動,歸因於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歸因於制度變革釋放出的強大效應,也歸因於資本的力量與企業家精神的發揚。確實,對於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來説,這些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有一個群體的功績在許多知識精英的眼中,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至少,這個叫做中國工人的群體所産生的偉大力量、所作出的巨大貢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與強調。中國工人創造出了“勞動紅利”,但他們自己的收入增長遠遠低於資本收益的膨脹。在那些爭名逐富的氛圍中,勞動者默默地存在,甚至已經習慣被忽略。可是我們不應該忘記,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他們曾經承擔了下崗分流的成本,他們的各種保障並不完善,但無論昨天還是今天,他們其實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堅強基石。無數平凡的勞動者,無數中國工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梁,他們托起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朗朗藍天。 人口經濟學家喜歡運用“人口紅利”一詞,來表明豐厚的勞動力資源作為一種資源要素,對經濟發展具有有利的促進作用。如果我們追根究底的話,將會發現創造出“人口紅利”的主體,正是數以億計的普通勞動者。而中國工人,是億萬勞動者中特點鮮明的一群。他們或許一直在城市工礦裏、在服務業崗位上拼搏,或者在鄉鎮企業奮鬥,或者從農村轉移到城市,成為農民工。通過他們的雙手,中國産品大量出口,建立起數額巨大的國家外匯儲備。而當經濟調整、遭遇冬天的時候,他們的利益往往率先成為調整的對象,但他們很少牢騷滿腹,只是默默消化,並在企業復蘇的時候重新加入勞動的大軍。 客觀地説,伴隨經濟的發展,普通勞動者,包括中國工人,也分享了發展的果實。這也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堅實基礎。但我們更應看到,在現實中,尤其是在更好地分享發展成果這方面,中國工人的待遇和遭遇,還不能説已經很公平很公正。其中一個突出的矛盾在於,目前的財富分配不盡合理。部分既得利益集團通過權力、壟斷等手段,佔據着財富積累的主導權,並使財富分配過於向其傾斜;同時,中國工人應有的保障還不完備,包括勞動安全、醫療、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就在 2009年,一位青年工人曾以“開胸驗肺”的悲愴之舉,將職業病防治這個老問題推到了輿論的聚光燈下。這個問題反映出的,是工人勞動所必需的基礎保障還遠遠不夠。 另外,在目前不時出現的勞資糾紛中,資方明顯強勢的現象沒有根本改變,勞資利益博弈的天平機制還不健全。就拿新《勞動合同法》來説,圍繞着這部着力改善勞動者權益的法律,曾有過不少爭議。如果説這部法律的&&時機、個別內容對不同類型企業的適應性是可以探討的話,其總體方向應是毋庸置疑的。中國普通勞動者的合法利益,理當得到更有效的保護。但對這樣一部法律,來自資方和某些精英的看法卻是如此抗拒,不正説明現實中勞動者聲音的微弱嗎? 在我們看來,對中國工人的貢獻,整個社會在充分肯定之外,還應深懷感激之情。他們是磚瓦、是基石,缺少了堅硬的基石,再漂亮的鋼筋骨架也會搖搖晃晃。更好地保障他們的利益,提升他們的福利,維護他們的尊嚴,改善他們在利益博弈中的弱勢地位,讓他們的付出和犧牲得到更為合理的回報,則中國經濟通往未來之路,將會更堅實,中國社會將會更陽光、更和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