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過去一年間房地産業的泡沫式增長,不過是過去十餘年來常規經濟增長模式的再現。這種增長模式高度依賴房地産業,造成整個社會迅速房地産化: 第一,治理結構迅速房地産化。房地産業的畸形發展,乃是當代中國治理機制的産物。自上而下的官員政績考核體系以官員所轄地的GDP和財政收入增長率為主要指標,而投資是可在最短時期內實現這兩個指標快速增長的捷徑。各級官員紛紛投入投資競賽中。這既表現於吸引外部的實業投資,也表現於進行大規模的城市拆遷。由此,政府首先獲得了大量土地出讓金,同時也製造了無數投資機會。官員們找到了創造好看政績的最佳方案。 第二,經濟結構迅速房地産化。隨着房地産業繁榮,地産投資佔中國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已接近20%,佔GDP的比重接近10%,有一半居民消費靠房地産來支撐。用某專家的話説,房地産業已成中國經濟的直接“命脈”。房地産業在很大程度上綁架了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 第三,社會生活房地産化。鮮有城市居民不被推入商業化的房地産交易中。而由於宏觀政策等因素,房屋價格幾乎呈現出單邊上漲趨勢,於是,擁有一定財富的家庭都捲入房地産投機。但另一方面,中低收入者只能望房興嘆,惶恐與憤怒交織,由此引發了嚴重的
“房屋焦慮症”。 據此可以説,畸形繁榮的房地産業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乃至治理結構中的腫瘤。健康的經濟增長只能依賴企業家的創新精神。經濟結構的房地産化必然抑制企業家的制度與産品創新,挖空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基礎。飛速上漲的房價大大降低了民眾的幸福感。更令人憂慮的是,城市房地産價值騰漲,必然擴大城鄉居民財富差距,給農民的市民化製造無法逾越的障礙。房屋價格飛漲,也必然擴大城市內部不同群體間的貧富差距,最終惡化政府治理,激化官民對立。 凡此種種表明,房地産問題正在超出經濟範疇,發展為一個嚴重的社會政治問題。因此,中國在經濟、社會、政治諸領域都需要進行一次“去房地産化”的努力。否則,某一天房地産懸河崩裂,整個社會都會被衝擊。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