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上周五,國內創業板推出首日在爆炒中落幕,據深交所提供的技術統計,當日追高創業板股票者97%係散戶,被套資金超過50億元。
創業板是否已圍剿了“首批敢死隊”?開場就爆炒的創業板會否曇花一現?以上兩大疑慮基本上概括了創業板看客們相對集中的揣測和擔憂。
就前一個疑慮,觀今天的實盤交易可大致看出端倪。就後一個疑慮,儘管在開場前已有無數專家、學者、官員、業界精英從各個層面,做過或中性或極端的分析和預判,但我們以為,要達至創業板參與者較普遍的心裏有譜,人們還須通過創業板與國內經濟結構轉型、創業板與確保國內社會穩定這兩個更為本質的問題探討,來重新認知創業板。
雖已擁有市值規模世界第二的股票市場,國內創業板推出卻呈“剃頭挑子一頭熱”,全球股市對此反應冷漠。一來除卻納斯達克,全球相繼開場的五六十個創業板幾乎均以失敗告終,少數茍延殘喘的也只是一堆棄之不甘的“雞肋”;二來國內創業板降生之時,倫敦創業板正經受着市商離場、公司申請摘牌的煎熬;三來國內企業糟糕的管理與不誠信、政府過度干預、不時曝光的發行醜聞、賭場式的主板與中小板市場交易始終劣習難改,外人憑何看好國內創業板?這些都係客觀存在,卻只是硬幣的一面。
中國經濟體量已“坐三追二”,“中國製造”乃“世界工廠”代名詞,中國經濟增長依賴“三高支撐”實難再長期維繫。正是以上三大因素,決定着中國與其他曾興衝衝開場的創業板之存在理由有質的不同。所以,以別的創業板之失敗緣由,斷言中國創業板必步其後塵並不靠譜。
如果説美國在“後工業化時代”欲培育“新經濟(310358,基金吧)”而推出納斯達克並大獲成功,國內創業板試圖達至的則是助推“中度工業化”向“高度工業化”的遞進,也即人們已耳熟能詳的經濟結構轉型和産業技術升級。國家間不同的發展階段決定着創業板不同的市場定位,由是,拿納斯達克的監管之“長”來對比中國監管之“短”,繼而得出國內創業板註定短命的結論同樣很難靠譜。
經濟危機下,國有經濟遭受打擊不假,但得益於政府“無限支持”,打擊並不致命。流動性閘門大開反倒意外令國有經濟迴旋餘地大增。而民營經濟則因“流動性饑渴”傷痕纍纍。就此,最高決策層絕非聽之任之無動於衷,相反,民營經濟喊痛於嘴上,決策層則痛惜於心間——沒有誰比最高決策層更清楚,民營經濟所提供七成就業崗位、六成經濟産出和半數工商稅收(還不包括佔比更高的行政性收費)對執政意味着什麼?既如此,為何財政和貨幣投放卻難見決策層更有力度之作為——此乃中國經濟自身體制痼疾包括“其他體制”痼疾一時半會兒難以破解也。兩難之中求突破,“扶小”輸血另辟蹊徑,創業創新另開融資渠道,結構升級仰仗創新型企業抱團成群……於是,才有創業板十年躊躇一朝開場令參與者欣喜卻很不適應。經以上背景梳理,若還有人認定國內創業板註定短命,我們要再作提醒,這樣的背景納斯達克開場前沒有過,所有已消亡的創業板也未曾有過。
創業板開場首日爆炒出億萬富翁百餘,千萬、百萬富翁不計其數。平心而論,28家首批上市企業乃&&挑一,假以時日,譬如以5年劃線並繼續執行嚴格上市審查,參照納斯達克數千家創新公司少長鹹集之規模,國內創業板緣何不能成為財富生成的“永動機”?以創新創業而實現財富積累及合法獲取(而非帶有資本原罪的財富掠奪),將為社會平添一台大功率社會穩定“倍增器”,亦為各類有志向者通過創業創新邁步社會精英階層提供全新的進取階梯,生成更多“中産”,改變社會欠穩定的“啞鈴結構”,此乃決策層含而不露之深謀遠慮。
由此可斷,若説國外尚存或已消亡的創業板更多體現為市場行為和市場選擇,國內創業板之開場及發展,註定是經濟、政治、社會、市場的共同選擇。把話説到根本處,國內創業板以國家意志做支撐!未來創業板,會有投機狂熱之劇烈震蕩,會有不誠信企業和醜聞,會有中途退場公司,也少不了莊家操控和行政干預,但若計長遠,因富含中國特色而自成一體的國內創業板,生存下來並枝繁葉茂應當可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