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增長令人印象深刻 卻無暇自滿
    2009-10-29    史蒂芬•羅奇    來源:第一財經
  表面看來,中國很有理由為今年以來的經濟表現感到極度欣喜。在去年底遭遇危機導致的急速下滑後,今年以來中國GDP增長出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速。今年三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8.9%——前三季度平均增速7.7%——一度看來無法企及的8%的增長目標現在已經觸手可及。中國成功抵禦住了全球嚴重衰退的頂頭風——這對其他亞洲經濟體來説是個好消息,對被危機摧殘過的世界也是一大推動。
  但是,跟任何其他經濟體一樣,背後的問題遠比表面看起來的多。在過去兩年半裏,溫家寶總理一再警告表面之下隱藏的問題——也就是中國經濟越來越“不穩定、不平衡、不和諧,最終不可持續”。對外部依賴型的中國經濟來説,擔憂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因此,儘管中國可以因為在全球經濟形勢極端惡劣情況下仍有望實現經濟增長目標而欣喜,但這不是自我陶醉的時候。這場危機和全球衰退是中國的警鐘,中國不能再忽視“四不”了。
  儘管中國前三季度的主要增長數據反彈,總理的批評還是直指中國宏觀難題的核心。原因在於:中國加劇了本已令人憂慮的失衡。由於去年底實施的4萬億元的財政刺激政策,中國進一步擴大了本已超出控制的投資額。借助創紀錄的銀行貸款激增帶來的充沛資金,固定資産投資在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長中貢獻率達95%,即7.7%的經濟增長中7.3%是由固定資産投資帶來的。作為比較,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在今年上半年已經達到88%,比此前十年平均為43%的數據翻了一番。簡言之,中國在長期以來已經過度的投資密集型經濟增長模式上加上了前所未有的賭注。
  最關鍵的問題是可持續性——也就是説,中國目前不平衡的經濟增長模式能持續多久。對純市場經濟體系和像中國這樣摻雜著政府管理的經濟體系來説,答案顯然不同。政府當然可以暫時性地改變市場平衡。但是這裡的關鍵詞是“暫時”。我們一次又一次痛苦地認識到,不論何種所有制和控制體系,宏觀失衡都不能無限持續。這就是次貸危機最後嚴重階段所發生的——美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宏觀失衡難以持續。不論是不是進行政府管理,中國都不可能從經濟的基本規律中例外。
  雖然,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經濟體來説,基礎設施建設引領的經濟增長本來並不一定是錯的,但是過度採用這種方式就會有嚴重風險。由於2009年初的經濟刺激措施,投資佔中國GDP的比重預計年中已經達到45%——對中國來説這是創紀錄的,而且對現代社會的所有主要經濟體來説也是創紀錄的。另外,近幾個月以來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加速上升意味著,投資佔GDP的份額目前已經接近50%的關口。同理也可以推測國內私人消費佔GDP的比重在今年三季度降到了35%這個最低限以下。投資和消費佔GDP比重出現嚴重的反向發展趨勢説明了一切:出口和出口引致的投資現在已佔整個GDP的近80%,中國日益嚴重的失衡顯示中國宏觀經濟結構日益偏向供應面而遠離需求面。
  宏觀失衡問題何時爆發,一直很難精確預測。經驗告訴我們,這樣的非均衡趨勢往往能比我們預料的堅持更長時間。危機前美國消費和經常賬戶赤字的失衡是這樣,現在中國的經濟失衡看來也是如此。但是同樣的,經驗也給我們令人恐懼的警告——失衡持續時間越長,此後再平衡的歷程就越痛苦。中國一直注重社會穩定,因此決不能對如此危險的後果失察。
  中國可持續性的挑戰在2010年下半年將尤其巨大。我懷疑那時中國經濟將面臨又一次減速。這是因為,目前的增長策略關鍵是“先行一步的”中國財政刺激政策——一種兩頭髮展的策略,最初由投資支持啟動,然後,滯後一段時間後,從出口恢復增長中繼續獲得支持。這種從投資引領到出口引領的增長之間的精妙過渡曾經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非常奏效——尤其是在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以及2000年至2001年的全球衰退之後。然而,很有理由懷疑這種策略這次能否成功:與之前兩次經濟減速時期不同,中國外部需求很可能由於美國消費者元氣大傷而需要數年的調整。換句話説,當前刺激策略的第二個支柱比以前更成問題。缺乏出口的後續支持,同時面臨投資刺激的退卻,又一次經濟減速看來很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出現。
  當然中國不會幹坐著閒看經濟再度走弱——也不會不顧失業和社會穩定面臨風險,所以,當外需拉動沒能實現——可能發生在2010年年中的某個時間——預計另一輪銀行貸款支持的、投資引領的刺激政策就會出爐。這種政策反應的結果就是,投資佔GDP比重必定會刺穿50%關口——這也會令銀行開始為貸款質量的惡化而頭痛不已。不管是不是政府引導的,這些壓力都可能對失衡的中國經濟産生重壓。我並不預期全面崩盤,但是我懷疑,明年下半年中國宏觀失衡的惡化將變得極為難以管理。
  最後,這種失衡不斷加劇的惡性循環只有一種解決辦法——也就是期待已久的側重消費的再平衡之路。這對中國來説最關鍵的是解決儲蓄過剩問題——尤其要加大對社保、個人養老金、醫保以及失業保險等社會安全網的投資。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夠鼓勵減少預防性儲蓄,從而鼓勵發展更有活力的消費。對農村家庭收入的支持以及發展適合國內消費者的産品和服務,也是親消費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宏觀再平衡才是中國經濟的雙贏結局。現在馬上就能看到的好處有五點:一、側重消費的政策將促使宏觀平衡從供應向需求傾斜——直接解決可持續性問題。二、經濟組成的改變將擴大收入基礎、減輕收入不平等問題——這是中國和諧社會願景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國內私人消費的增加將減少盈餘儲蓄——促使貿易和經常項目盈餘減少,進而減少中國與外部世界的貿易爭端。四、轉變瞄準出口和投資的資源密集型工業生産模式,將降低單位GDP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令更輕、更綠色、更清潔的增長模式成為可能。五、側重消費的策略還將鼓勵服務經濟的發展——與資本密集型的製造業相比,這是更為勞動密集型的經濟活動模式。鋻於目前中國服務業僅佔GDP的40%,遠低於全球標準——再平衡由此在刺激中國下一輪就業中將發揮關鍵作用。
  常話説,偉大的公司在強盛和成功之後,都會重塑自身。對偉大的經濟體來説也是這樣。此次危機恰恰喚醒了中國去重塑自身。外部需求衝擊拖延不去,對出口引領型經濟發展模式和宏觀失衡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抵制再平衡的時間越長,宏觀失衡就越可能發展得更加嚴重,也更加不可持續。我很樂觀,中國將運用其最偉大的力量——實用主義——來抓住這次機會。下一個五年計劃正在籌劃之中,現在是時候採取行動了。自滿絕非選擇——尤其是在這樣一個脆弱的後危機時代裏。(作者係摩根士丹利亞洲區主席。王慧卿譯)
  相關稿件
三季度GDP增幅或超9% 中國經濟繼續V型反彈 2009-10-19
2010年中國GDP或增至9.8% 2009-10-16
數據顯示:9月進出口降幅收窄或推高GDP 2009-10-15
9月進出口降幅收窄或推高GDP 2009-10-15
多數經濟學家預計三季度GDP或超8.5% 2009-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