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中石油花費逾20億元在北京團購商品房的事件繼續發酵。此前,中石油辯解説這筆遠低於市場價的交易是替員工購買,沒動用國家的錢。隨着更多證據的公開,所謂用團購來解決職工自住房的説法實難成立,中石油在京曾經有過多次團購住房行為。有媒體報道進一步揭示,中石油絕非唯一的團購者,銀行、能源等財力雄厚的央企以及政府部門在房地産市場頻繁動作,投機炒房相當明顯。
中石油花費逾20億元在北京團購商品房的事件繼續發酵。此前,中石油辯解説這筆遠低於市場價的交易是替員工購買,沒動用國家的錢。隨着更多證據的公開,所謂用團購來解決職工自住房的説法實難成立,中石油在京曾經有過多次團購住房行為。有媒體報道進一步揭示,中石油絕非唯一的團購者,銀行、能源等財力雄厚的央企以及政府部門在房地産市場頻繁動作,投機炒房相當明顯。 中石油團購事件的“貢獻”之一就是使央企炒房團進入公眾視線,並以較為詳細的內情勾勒出秘密運作的過程。那些財大氣粗的國企或掌握權力資源的部門,以一半甚至更低的定價從開發商手中取得大批房源,然後根據機構內部等級加以分配。房産中介公司透露,這些團購房要麼出租,要麼按飆升的市價變現。央企團購低調而活躍,地産商樂觀其成,炒房團不再僅是溫州人的標籤。 相較於普通的投資客,央企炒房團的成員有着強大的議價能力。它們有的掌握着本就稀缺的自然資源,在行業中形成了穩定的超壟斷實力;有的則握有實權,對房地産業的政策和利益配置有着不可替代的話語權。而像中石油這樣,以子公司參股地産業,從而結成緊密的利益格局也不鮮見。面對央企炒房團的需求,關鍵不是地産商能否接受,而是在多大程度上予以滿足的問題。 中石油最新的團購案例出手豪闊,在京城中心地帶一舉收穫1480套住宅,央企炒房團的能量可見一斑。而這種低進高出的行為最終體現在價格的剪刀差上,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抬升房價。炒房的收益實在巨大,而這種代價全部轉嫁到民眾頭上。換言之,央企炒房團利用非一般的身份佔據獲利的高地,不僅排擠其他購房者,更將這種盈利的邏輯強加給消費者和納稅人。 這是非常不公平的。包括其他強勢部門在內的央企炒房團之所以能得手,根本在於公眾賦予它們的資源和權力集合;然而,這些部門卻反過來利用這種優勢地位謀取部門和個人私利,民眾被迫捲入高房價的浪潮中,在被逼無奈之下為其埋單。低買高賣不僅是價格的變動,也意味着公義的流失。有些人在摘取差價的果實,有些人則被壓榨和剝奪。少數人的狂歡建立在多數人的痛苦之上。 炒房團令部分央企和政府部門的社會責任變得模糊和黯淡。儘管利益受損的那些人只能被動承接高房價,他們沒有話語權,沒有影響力,成為沉默的大多數,但這並不意味着輕視他們就可以無視他們的利益。某些權勢部門、房地産商、財團及其內部中高層借炒房集結在一起,可以一直撈過界或踩踏底線嗎?輕賤公共責任,看不見的損失已經給看得見的收益標出警示。 買房供樓對民眾的壓迫感已無需形容,它深刻地影響着公眾對生活的感受。房子越來越嚴重地擠壓民眾的幸福感。境況如斯,人們有權要求一個健康的房地産市場,同樣有權要求央企等由納稅人培植的部門企業安守本分,恪盡職守,少做或不做傷害納稅人感情的事情。央企炒房團製造樓市泡沫,成為樓市中重要的投機力量。若以民意民生為重,對其不該失去管束的意願和辦法。正如商務部有關專家所説,在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政府4萬億投資的背景下,央企在拿到資金後,一方面集中投向土地市場,一方面又低價團購攪亂市場,有關部門應當盡快給出一個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