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海外並購對比中的三大謊言
    2009-07-14    李雲崢    來源:證券時報
  隨着新興國家在海外並購中的風生水起,關於中國“龍”和印度“象”在這個領域的比較也成為近期海內外關注的熱點。這其中,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數量和質量遠差於印度的聲音也在似是而非地迅速傳播。中印兩國海外並購之間的差距真的如一些文章觀點和數據比較所説的那麼大嗎?實際上,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隨便翻看一下此類觀點的論據核心就可知道:這些疑點重重的“數據”和帶有明顯“指鹿為馬”傾向的表述,至少存在以下三大“致命謊言”。
  其一,謊言“漏洞”:中印海外並購金額數據對比存在明顯謬誤。“安永公司2007年全球並購調查顯示,當年印度的交易額為280億美元,而中國僅為23億美元”,是一些報道中用來證明“印度在海外並購方面很早就走在中國前面”的一個常見數據。而在2007年,僅中國工商銀行(601398,股吧)收購南非標準銀行相關股權的交易額就達55億美元,再加上中國移動收購巴基斯坦電信運營商巴科泰爾、國家電網公司與當地兩家企業聯合以39.5億美元競購獲得菲律賓電網25年運營權等當年頻見報端的並購項目,2007年中國的海外並購再壓縮也不可能只有23億美元吧?
  其二,謊言“傾向”:隨意塗抹“印度神油”,臆斷和簡單化企業並購成功與否的標準。從長期來看,企業並購成功率普遍低下是一種規律,即使在擁有較好外部環境的美國企業本土並購中,也有70%沒有達到預期目標、約50%合併後利潤下降、 80%“以強吞弱、以大吃小”方式並購的公司最後都未能收回投資成本。美國企業的本土並購狀況尚且如此,國際平均的跨國並購最終普遍成功率就更不必説了,而在那些吹噓印度海外並購成功率的觀點中,列舉的都是近年發生的印度汽車、鋼鐵企業並購案例,拿標準比對可見,還都是屬於有待時間檢驗的並購案,哪有那麼神奇啊!
  其三,謊言“誤導”:在私企並購活躍問題上存在明顯誤導。中國企業並購以國有企業為主,而印度在國際並購中是清一色的私人公司,也被一些國際研究人士認為是中國企業海外並購成功率低的原因之一。實際上,“企業性質説”很大程度上屬於一種託詞,在中國企業的“走出去”過程中,最大的無形障礙,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和一些帶有偏見的國家對新興崛起大國的抵制心理和抵觸情緒,這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是一种經常可以看見的現象,並不會因為“走出去”企業的性質不同而發生多大改變。一些中國民營企業在印度的海外並購和海外項目投標中屢屢遭遇“歧視”,就是現實而典型的絕佳註腳。此外,印度在電信、基礎設施建設的國際招標中,也明確對中國企業(無論是國企還是民企)採取了敵視性的政策。
  由此可見,對於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現狀,客觀看待自身長短,理性把握海外並購中的機遇與挑戰,不宜妄自尊大亦不宜妄自菲薄,才是最冷靜和舒適的選擇。
  相關稿件
兩起海外並購 境遇截然不同 2009-07-10
騰中中鋁兩起海外並購境遇截然不同 2009-07-10
兩起海外並購 境遇截然不同 2009-07-10
乘“低”而入 五大油企加快海外並購 2009-07-08
中聯重科海外並購項目受危機考驗 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