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並購不差錢還差什麼
    2009-07-14    吳睿鶇    來源:證券時報
  又有中國民營企業欲收購國際知名品牌。不久前,廣州市健升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建學向記者&&,目前該公司正在與皮爾卡丹商談購買事宜,但具體事宜暫未能公布。
  近來,一樁樁海外並購事件不斷強烈刺激公眾的眼球:國字號企業的中鋁公司注資澳大利亞力拓集團受阻;緊接着,中石化高調宣布與瑞士的Addax石油公司達成現金72.4億美元天價收購協議;民營企業在海外並購潮中,更是不甘落後,騰中重工收購美國悍馬品牌還未塵埃落定,廣東私營企業收購皮爾卡丹的消息又浮出水面。
  金融危機是中國企業在海外實施戰略並購的難得機遇。尤其是在我國外匯儲備名列世界第一,且一直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海外並購無疑是最佳選項。據商務部、國家外匯管理局初步統計,2008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達到521.5億美元,其中,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06.5億美元,佔78%,金融類115億美元,佔22%。
  儘管這張海外並購成績單從表面上看十分扎眼和喜人,但海外並購並非都是一帆風順,其中不乏失敗者。正如一權威人士形容我國企業海外並購境況時,形象地指出:“起初聲勢浩大,中途一波三折,最終黯然收場。”
  據世界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過去20年裏全球大型企業兼併案中取得預期效果的比例低於50%,而中國則有67%的海外收購不成功。單從資源性産品海外並購來看,我們海外投資行為就頻頻遭到重創。2004年中石油競購俄羅斯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氣公司遭到“滑鐵盧”,無功而返;2007年6月,中投斥資30億美元在黑石集團的首次公開募股中認購了9.3%的股份,半年過後,虧損面就超過20%。等等。
  由此,引發出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國在實施海外並購戰略中,除了不差錢,還差什麼?竊以為,首先,差的是未雨綢繆,並購前期的各種預案謀劃。在並購前,大多數企業往往沒有對東道國的法律、市場、環保、風土人情、市場環境以及勞動力成本等方面,做足可行性研究和調查,就開始倉促實施並購,結果導致並購失敗。
  其次,差的是對東道國家游戲規則的熟知。每個國家制度安排千差萬別,惟有熟悉東道主國家的游戲規則,才能從容並購。北美國家和澳大利亞市場保護比較多,會有各種關稅的、非關稅的壁壘,尤其是非關稅的政治性壁壘。無論是4年前中海油介入收購美國石油企業優尼科失敗,還是最近中鋁公司注資澳大利亞力拓集團受挫,皆因政治性因素,讓這兩起海外收購以失敗告終;從政策環境來看,英國政府幾乎沒有什麼限制,只要你有錢,只要是兩個企業之間決定的事情,政府就不會有太多的干涉。
  最後,差的是並購後的整合效率進行預判。目前,大部分國內企業由於並購後的文化、人才整合方面的能力和意識相對薄弱,從而導致了並購後也無法開展正常業務的情況。
  顯然,境外並購絕不僅僅是為了抄底,不可抱着撿“甩貨”的僥倖,絕不等於誰手頭有美元誰就能搞定。因此,國內參與境外並購的企業要抓緊補上“差課”,具體講,不僅要做實做足並購前的預案謀劃,熟知東道主國家的游戲規則,而且還要全面提高整合效率,惟此,才能確保海外並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相關稿件
兩起海外並購 境遇截然不同 2009-07-10
騰中中鋁兩起海外並購境遇截然不同 2009-07-10
兩起海外並購 境遇截然不同 2009-07-10
乘“低”而入 五大油企加快海外並購 2009-07-08
中聯重科海外並購項目受危機考驗 2009-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