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7月6日,中糧與蒙牛就收購事宜發布公告,中糧與收購的合作者厚樸基金通過設立合營公司,耗資61億港元,通過認購金牛、銀牛、老牛基金和創業者牛根生現有股份的形式,獲得了蒙牛20.3%的股權,創造了中國食品行業最大的一起收購,同時成為蒙牛的第一大股東。 坦率地説,作為一個多年在並購領域的操作者,我認為這起交易比國內企業收購悍馬和皮爾 卡丹帶勁多了。中糧是國內食品行業的龍頭老大,而蒙牛佔據着中國乳業的第一把交椅,可謂強強聯合。中糧的當家人寧高寧在資本運作和産業鏈整合方面的長袖善舞是有口碑的,通過收購蒙牛,寧高寧完成了中糧的食品産業帝國在乳業的最重要一塊拼圖。 從雙方披露的信息看,交易結構簡單,交易雙方的戰略意圖盡收眼底,雖然缺乏一些想象空間和故事,但對於一個交易而言,平實、簡單是交易的至高境界,成功的概率也非常大。在交易完成之後,蒙牛因三聚氰胺事件而遭受重創導致的資金鏈緊張問題得到了解決,中糧成為第一大股東之後,蒙牛可以和過往是非做一個很好的切割,舒緩蒙牛在消費者心目中曾經造成的不安和焦慮。 中糧雖然聲明不介入具體經營,在11人的董事會中也僅僅佔有3個非執行董事名額,但很顯然,蒙牛的未來將與中糧的總體戰略休戚相關,作為蒙牛創業者牛根生的淡出肯定成為必然。這樣,中糧在中國乳業進行二次創業的前夜,通過蒙牛殺入中國的乳製品行業,不僅有助於發揮全産業鏈優勢,更將為聲譽不佳的中國乳業未來的洗牌和整合加大想象的空間。在收購蒙牛之前,中糧旗下食品業務覆蓋了包括糧油、麵粉、糖、番茄製品、冷鮮肉、罐頭酒類和休閒食品在內的産業鏈,但一直沒有染指乳業,從交易的價格和中國乳業特殊歷史背景看,中糧無疑成功“抄底”國內乳業。 在這個交易中,引起爭議的是中糧的“央企”身份,中糧收購蒙牛,因而被視為又一起“國進民退”的逆市場化典型案例。的確,從中國企業改革大方向而言,“國退民進”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自2003年以來,“國進民退”的諸多做法顛覆了在國企改革上的很多共識,負面效果絕對不可小視。但“國退民進”本身應該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事實上,中糧發展到今天,固然有歷史和政策方面的原因,但也和其市場化戰略不無關係。中糧雖為國企,但其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之高令很多民企難望項背。對於中糧這樣具有很強競爭力的企業,沒有必要為退而退。“國退”也好,“民進”也罷,應該辨證來看,就心理而言,中糧收購蒙牛,我是沒有什麼“國進民退”的心理障礙的,也未必就是反市場和逆改革潮流之舉。 從産業整合的主導權而言,中糧收購蒙牛,事實上是將中國食品行業未來的整合權掌握在中國企業的手中。目前,中國食品行業的集中度非常低,而國際食品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就是通過打造具有全産業鏈概念的龍頭企業。長期以來,中國很多行業整合的主導權淪於外資之手,儘管外資的進入未必就意味着産業安全問題,但不可否認,如果國內企業不重視産業整合的主導權,讓絕大多數的産業整合借助外資的並購之手,肯定會産生産業安全問題。未來中國各個産業整合的任務很重,需要中糧這樣的企業來帶動和主導。 中糧收購蒙牛,也給那些熱衷海外收購的人提供了反思的機會。早在2003年,國際上都認為中國將成為全球並購的中心,一是因為中國企業成長快,二是産業集中度低,這兩點對國際資本進入淘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雖然迄今為止,中國顯然還沒有成為並購的中心,但海外資本發現了中國的很多並購機會,獲益匪淺。我們的企業卻到那些産業已經非常成熟,根本沒有多少機會的歐美市場去進行炫耀式的收購,不僅淘金未成,撿回不少破爛,損失慘重,鮮有成功者,連老謀深算如柳傳志者都感慨教訓深刻。而每一次當海外資本賺得瓢溢缽滿,套現出局的時候,我們才發現自己的愚蠢。 中國企業大可不必去風險和成本都深不可測的海外去冒險,國內遍地是並購的黃金機會。我們只有把國內的産業整合好了,“駕駛”技術嫻熟了,才可以為戰略或者技術提升的需要而進行海外並購。老琢磨着遠赴海外抄別人的底,卻罔顧國內更多、更安全的抄底機會———
就此而言,中糧抄底蒙牛,無疑給很多熱衷海外收割者上了生動的一課。(作者係經濟學博士)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