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提醒,企業並購不是去超市買東西,一定要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無論什麼時候並購,對一個企業來説,都是一個重大決策
“在可口可樂並購匯源的審批過程中,商務部的網站上80%到90%的網友投反對票,後來審批的結果是整個案子‘流産’,民眾的反對意見和最終的審批結果之間有沒有某種程度的影響?” “商務部完全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在聽取了公眾、行業企業包括並購雙方等各方面意見後,依法行政……” 對話者:蔣恒和蔣耀平。
前者是北京新世紀跨國公司研究所副所長,後者是商務部副部長。 這一問一答發生在7月4日首屆全球智庫峰會分論壇“跨國公司在金融危機中的合作與責任”的現場。當時,與會嘉賓們正在圍繞“全球並購與全球産業整合”的話題進行討論。 在蔣耀平的回答中,還包括這樣的內容,“政府是真正代表了整個社會的各方面利益,要站在公眾、行業甚至國家的高度來對企業的並購行為進行監管和規範,但必須是依法行政。” 他還談到,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的一個細胞,不是孤立的,它的並購行為,必然會影響到其他行業的企業,影響到公眾的利益。政府要考慮各方面的利益,在保證企業有效配置資源、創造企業最大價值的同時,充分注意社會的價值,不能光為了企業價值而損害社會公眾的價值。 對於外資並購境內企業,有不少批評認為,這些並購影響國家經濟安全,與此同時,中國企業並購境外企業也常常遭遇外國抵制。 除了要正確認識和評價全球化時代的跨國並購外,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對本報記者説,我們還要在全球範圍內排除貿易保護主義,推動跨國並購,促進産業振興。
審慎“出海” 時機未到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球跨境直接投資同比下降了54%,全球跨國並購更同比下降了77%。聯合國貿易與發展組織投資與企業司司長詹曉寧預計,2009年跨國並購會下降60%左右,其中發達國家將面臨70%的降幅,而發展中經濟體可能下降30%左右。 一些企業卻看到了“硬幣”的另一面,金融危機提供了全球並購與全球産業整合的新機遇,低價抄底,此時不動何時動? 最近,四川民企騰中重工收購美國百年企業通用公司旗下品牌悍馬的國內審批進展就備受關注。 但詹曉寧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現在並不是跨國並購的好時機,真正並購的好時機是在一年半以後。目前,很多跨國公司遭遇困境是依靠政府注資,未來一年半左右,各國政府迫於財政壓力,會逐步把對企業的注資撤出,這時候才是最好的並購時機,資産仍然廉價。 “我知道像中國、南非這樣一些國家的企業已經開始躍躍欲試,但要特別小心。”詹曉寧提醒説。 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萬鈞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現在很多企業盲目趕流行“為了並購而並購”的短視行為,最終可能會傷害到並購本身的戰略意義,甚至會成為一個失敗的案例。 儘管此前中鋁收購力拓以失敗告終,但也有像華菱集團這樣既被世界第一鋼鐵巨頭安賽樂米塔爾收購,又收購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供應商這樣成功的案例出現。
“出海”前要整體規劃
如何看待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跨國並購?中國企業如何參與“走出去”的跨國並購,政府在此過程中,又該如何引導?巴斯夫全球高級副總裁關志華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企業並購不是去超市買東西,“只要便宜的,就買下”,一定要清楚自己需要什麼,無論什麼時候並購,對一個企業來説,都是一個重大決策,千萬不要因為現在一些海外資産相對便宜,就盲目去抄底。如果前期規劃沒做好,萬一收購不成功,對整個公司的士氣也是一種打擊。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跨國並購主要是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發展中國家之間佔比較少,儘管最近兩年也有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並購發達國家企業的案例,但他們面臨很多的挑戰。詹曉寧總結了兩點:企業的經濟因素和國家的政治因素。他重點分析了政治因素,中國企業“走出去”對東道國的投資環境、管理方式、法律等方面的政策了解和掌握還不夠,而且有可能面臨東道國出現的投資保護主義。另一方面,還要面臨國內社會輿論的壓力,特別是在市場、技術等敏感領域,困難就更多。 德勤在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全球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 德勤管理諮詢中國區主管合夥人施能自在論壇現場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説,作為跨國並購的一個中介機構,德勤目前除了注重傳統的諮詢服務,比如法律法規方面的服務之外,更注重為企業做規劃。第一,應對企業並購方的文化有一個審慎的調查,將企業之間的差異進行規劃和提前溝通;第二,交易之前應做好並購計劃,考慮並購後如何做,保證並購的利益能在最短的時間體現出來;第三,加強所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溝通,包括政府、投資方、合作夥伴、媒體、公眾等;第四是壓力測試,如果做不到,應該怎麼辦?怎樣面對關係方?經過壓力測試面對變化,反應會更快,而不是只有一個方式應對。因此需要任命“文化整合官”進行規劃,在並購時考慮人文因素,而不是完全用有形價值來衡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