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結算,人民幣向國際化邁出第一步
    2009-07-07    社論    來源:南方都市報

  7月6日我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業務完成首筆交易,由此標誌着該項業務進入到實質啟動階段。與此同時,對於中國的本幣———人民幣而言,意味着其在國際貿易結算中的地位已經正式從計價貨幣升級為結算貨幣。
  國際金融經貿發展的歷史表明,一國貨幣在貿易結算中的市場定位與該國在國際經貿體系中的大國地位休戚相關。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在全球經濟貿易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與之相比人民幣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所處的市場地位卻並不相稱。一般而言,衡量一國貨幣的國際市場地位,人們使用“計價貨幣—結算貨幣—投資貨幣—儲備貨幣”這四個漸進提高的層面來進行評價。因此,隨着跨境貿易結算試點的開通,意味着人民幣的國際市場地位隨之而獲得提升,是為中國本幣發展歷史的一個重要進步。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作用不僅在於形式上的進步,更在於它能夠給中國宏觀調控與企業貿易所帶來的現實利益。就宏觀調控而言,人民幣成為結算貨幣有助於緩解外匯儲備擴張所引發的通貨膨脹風險。在中國目前的結售匯管理體制下,企業或個人的每一筆外匯收入在匯繳到央行後,都會以等額的人民幣形式投放到國內市場。隨着中國外匯儲備急速上升到近2萬億美元的天量規模,如何對衝同等規模的人民幣投放,已經成為令國內貨幣調控部門苦不堪言的任務。特別在當下,市場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再度升溫,這一體制性難題將會再度爆發。隨着人民幣的市場地位提升為“結算貨幣”,意味着大量的人民幣資金將長期合理合法地留滯於海外,由此為人民幣流動找到了一個宣泄渠道,將有助於緩解通貨膨脹的現實壓力。對於微觀企業而言,人民幣成為區域結算貨幣,意味着長期以來以美元為主的貿易結算方式被徹底扭轉。國內企業的進出口使用人民幣即可完成貿易交往,由此使得國際貿易中的匯率波動風險隨之徹底消失,從而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
  事實上,宏觀經濟與微觀企業因本幣地位提升而得到的利益,一直就是強勢貨幣國家長期以來所享受到的“福利”。比如,美國之所以敢於大肆印刷鈔票卻無懼通貨膨脹壓力,就是基於其獨一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最終能夠讓中國等其他經濟體代其承擔成本。當然,本幣地位提升並不意味着只有利益而沒有付出,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國貨幣地位的提升不僅與其經濟地位相對應,還將考驗該國金融開放程度與金融市場監管的能力。以此而言,成為結算貨幣還只是人民幣邁出了貨幣地位國際化的一小步而已。
  凡事都有兩面性,在跨境結算能夠為中國輸出通脹壓力的同時,也意味着滯留海外的人民幣資産隨時都有回流境內的可能性,這就加大了監管部門嚴查“熱錢”的現實難度。與以往海外“熱錢”以外匯形式曲折進入境內不同,今後“熱錢”完全可以通過虛假貿易作為掩蓋,以人民幣本幣的形式流入境內。這就意味着“熱錢”進出將無法透過外匯儲備科目進行判斷,因此也很難被外匯管理部門所察覺,金融市場“熱錢”監管的難度因此而被大幅度提升。
  更進一步,從人民幣未來長期發展前景看,類似的考驗也只是剛剛拉開了帷幕。如果説人民幣從計價貨幣發展到結算貨幣,所帶來的市場風險還是有限,那麼隨着人民幣逐步向投資貨幣乃至儲備貨幣發展,將會面臨更為嚴峻的市場考驗。比如,成為投資貨幣就意味着國內資本金融市場必須向海外資本全面開放,同時本幣投資海外金融市場也將不再受到限制。由此,目前被監管機構所嚴防死守的資本項目管制措施,將在體制上被徹底打破。一個不設防、全面開放的金融市場將隨之面對世人,顯然至少在當下,這仍然是監管部門所根本無法想象的體制性變革。
  而金融市場的歷史經驗表明,變革往往正是從細微處開始並逐步放大。當下人民幣的市場地位與中國經濟地位已經明顯不相稱。從計價貨幣到結算貨幣,顯然不是人民幣國際化地位發展的終極目標,而只是中國金融市場體制變革發展的第一步。享受本幣國際化帶來的現實利益,同時也接受實現這一過程所需付出的成本,已經成為金融監管部門必須做好的思想準備。

  相關稿件
跨境結算是我國銀行業加快國際化的契機 2009-07-07
跨境結算開啟人民幣國際化之旅 2009-07-06
人民幣跨境結算邁步 2009-04-10
跨境結算開啟人民幣國際化重要征程 2009-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