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6月30日,國內油價再次上調。然而僅過了4天,全國很多地方便出現了成品油批發價格戰,油價下跌幅度最多達500元/噸。在重慶市,外地成品油源對該地市場産生強烈衝擊,這些煉油廠的成品油出廠價往往比國家規定的最高批發限價低800元/噸,賣到重慶仍有利可圖。(7月4日《重慶晚報》)
油價剛剛“依規”上調,市場便作如此反應,無異於給了“完善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一記耳光。市場的反應説明兩個問題:一方面,成品油實際批發價遠低於政府最高限價,説明政府最高限價“虛高”,偏離了正常價格軌道;另一方面,大幅降價促銷仍有利可圖,説明政府定價給石油企業預留了太大的利潤空間。 7月4日《中國證券報》報道稱,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指出,從剔除政府稅費後的成品油“裸價”來看,中國目前的成品油價格確實比美國高。過去一個月國際原油價格每公升上漲了0.13元,而此次北京汽油價格卻上調了0.45元。按照目前北京市每公升6.37元的油價,剔除政府稅收後,國內油企拿到的銷售收入約為4.08元,而以美國新澤西州的油價,剔除稅收後油企拿到3.64元。 無論是市場的反應還是專家給出的數字都印證了這樣一個事實:國內油價虛高。可見,那個“完善後”的成品油定價機制還可以再“完善”。 實際上,成品油定價機制所依據的基準油價是有問題的,該機制自去年年底開始運行,當時國際油價很低,國內油價虛高,後來國內油價雖有所下調,但下降幅度不到位,仍高於國際油價。換言之,當初成品油定價機制建立在虛高的油價基礎上,既然初始的基準油價虛高,那麼後來無論成品油定價機制如何運轉,或漲或跌,國內油價必然始終高於國際油價。這也是發改委每次“依規”上調油價都會引起民眾抱怨的原因之一。 總之,油價調整應當以看得懂、摸得着的方式進行,而這有賴於政府定價趨於合理、相關信息更加透明。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