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並購:莫讓“餡餅”變“陷阱”
    2009-06-19    龔雯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進入6月,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消息不絕於耳:中鋁向澳大利亞力拓增資195億美元的計劃因對方毀約而功虧一簣;四川一家默默無聞的民企騰中重工宣布收購通用旗下品牌“悍馬”;中投斥資12億美元增持摩根士丹利股份;而就在幾天前,中國五礦集團收購世界第二大鋅礦生産商OZ公司終獲成功……
    近半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外部環境雲詭波譎,一些知名大公司的資産持續縮水,而市場走勢比預期的要明朗,海外並購成本下降,機會多了。面對擋不住的誘惑,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意願趨強,跨國並購已佔海外總投資四成以上。另一方面,目前中國外貿低迷,以投資帶動出口是開拓市場的一條捷徑。通過擴大對外投資來重新布局,成為許多企業的新目標。
    就並購案例看,儘管不乏五礦這樣的幸運者,但總體上,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之路迷霧重重,一波三折。從中海油競購美國優尼科黯然出局,到中鋁丟掉我國最大一起境外並購交易,以及TCL吞下湯姆遜、上汽收購雙龍等項目的重挫,中國企業面臨的變數在加大,談判、整合也似乎越來越難。商業利益、政治博弈、文化差異、投資保護主義等種種因素糾結交錯,哪道坎沒過,並購就滿盤皆輸。中國企業缺的不是美元,而是豐富的經驗、充足的備手、嫻熟的實際運作、老練的應變能力,以及對東道國全面深入的了解、對全球經濟走勢的敏銳度和準確研判。
    “買的不如賣的精”,在國際經貿領域,這一點屢試不爽。20年前,日本企業高調“收購美國”,出足風頭,結果自陷泥潭,損失慘痛,如三菱公司花14億美元買下洛克菲勒中心,不久又以半價奉還原主。印度塔塔集團去年收購福特公司的捷豹和路虎,先後砸下約36億美元,但至今難如人意。發達國家對外來投資的態度是:“買國債?歡迎。買資源?沒門。買核心企業?絕不可能!”誰會把好東西拱手相讓?所以,不要總想著一口吃個大的,關鍵是有沒有底氣吃下、有沒有能耐消化。
    海外並購不同於國內資産重組,其複雜性超乎想象。有外電評價:“不少中國人正在購買他們應該避免購買的,那些應該購買的卻往往與之擦肩而過。”並購交易確實很刺激,對於還是“新手”的多數中國企業,如果為了逞一時之快,貪大求洋,盲目“沖浪”,可能使眼前的“餡餅”變為“陷阱”。風險控制直接決定海外投資的勝敗,央企也好,民企也罷,海外並購目的和方向要明晰,立足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提高競爭力,搞清楚“為啥買?買什麼?怎麼買?”重點鎖定規模適度、技術相對集中、市場前景良好的海外賣家和品牌。
    抄底先得摸底,積極更要理性。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説過:“沒合適的就堅決不做,不能因為便宜而出手。”對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來説,適當加快海外並購步伐,現在正是時候。不過,只有量力而行,穩紮穩打,中國企業才會在海外並購的歷練中少交學費,笑到最後。

  相關稿件
吉恩鎳業:開啟海外並購路 2009-06-19
亞洲並購市場行將復蘇 2009-06-17
富勤國際董事長洪瑛:並購不應忽視股東利益和意見 2009-06-17
中鋁海外並購路線 2009-06-12
海外並購,我們是否太“猴急” 200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