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國貨”並非貿易保護
    2009-06-16    張立偉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近日,針對中國歐盟商會主席伍德克指責中國在4萬億工程採購中歧視外國供應商的言論,發改委明確指出,目前政府採購招標過程中問題較多的並不是“排外”,而恰恰是對國貨的非法限制,即歧視“國貨”。因此,6月4日,發改委與工業和信息化部、監察部等其他八部委聯合發文《關於印發貫徹落實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決策部署、進一步加強工程建設招標投標監管工作意見的通知》,強調政府投資項目屬於政府採購,應當採購本國産品。
    中國去年以來制定的4萬億財政投資計劃是為了應對全球經濟危機所做的努力,即在外需急劇下滑的情況下,通過大幅增加國內投資拉動經濟,其本意就是吸收國內過剩産能,防止企業大面積虧損和倒閉。在此次危機中,美國議會早在2月&&了包含“購買美國貨”條款的7870億美元經濟刺激法案,遭到加拿大、歐盟等經濟體的反對。實際上,在各國需求同時萎縮的情況下,所有刺激內需的計劃背後都有使用國貨的邏輯。
  中國4萬億投資計劃&&後並沒有出現排他性的“購買國貨”趨勢,這是因為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的鋼材、水泥、設備等産品,中國企業具有無可爭議的本土和國際優勢,中國産品物美價廉是全球所熟悉的,因此,即使不強制性的要求使用國貨,在商業上,大部分國貨本身就是最好的選擇。
  而對於高科技産品的需求,中國國內企業無法滿足,中國政府多次組織採購團去歐盟和美國採購飛機、通訊、高速列車等設備。事實上,目前突出的是西方國家對中國高科(600730,股吧)技産品出口設置了壁壘,而不是中國採購存在歧視。這是一對越加明顯的矛盾,對於中國來説,當前是需要大幅增加進口以減少貿易順差和外匯儲備的時候,在中國製造業産能過剩的條件下,中國設備投資可能急劇下滑。在調整期內,中國政府應該積極支持企業更新設備,以提高生産率和技術含量,為經濟的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打好基礎,但是,最主要的障礙就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的技術封鎖,外國企業指責中國保護主義是沒有理由的。
  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財政資金承擔,屬於政府採購的範疇,而不是純商業的市場交易行為,因此,按照國際通行的做法,優先採購國貨,任何政府大規模採購國內可以生産的國外産品的做法,都將會被公眾質疑和問責。中國的《政府採購法》也規定,除了特殊情況,政府採購應當採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
  我們認為,裝備製造領域的政府採購應當支持中國國産設備,扶持這一相對幼稚的産業。但是,採購過程中必須公開透明,防止暗箱操作與腐敗的發生。其次,優先採購國貨並不等於排斥國外産品,不應該持“唯國貨論”,即不考慮質量、價格、設備壽命以及技術水準等因素,在採購過程中排斥國外産品,而選擇質量低、價格高以及技術差的國貨。
  相關稿件
印度中小企業希望“從嚴”審查中國貨 2009-06-16
4萬億大單 政府採購別歧視國貨 2009-06-04
“購買美國貨”條款:病急亂投醫 2009-03-17
阿根廷對中國貨連揮貿易保護大棒 2009-03-11
“購買美國貨”傷及奧巴馬全球信譽 2009-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