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得起IPO股市才健康
    2009-06-15    馬紅漫    來源:廣州日報
    資本市場存在的核心意義就在於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而新股發行長期停滯意味着市場融資功能喪失,這表明市場本身處於“病態”之中。只有能夠IPO的資本市場才是健康的市場。
  6月10日,證監會正式發布《關於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發行體制的指導意見》,意味着在停頓8個月之後,新股開閘已經突破最大瓶頸。
    由於新股發行意味着籌碼供給增加,因此IPO重啟往往會被投資者理解為“利空”消息。也正因此,上周在傳出大盤股中國建築將獲首發權之後,直接引發了股市的盤中跳水。筆者認為,市場的消極反應與表現,在提醒相關部門應努力把新股開閘工作做得更加穩妥與踏實,力求避免對信心剛剛恢復的資本市場形成衝擊。
  事實上,IPO重啟本來並不必然意味着股市暴跌,恰恰相反,如果能夠合理落實相關制度,那麼新股開閘反而有可能帶來積極效應。資本市場存在的核心意義就在於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而新股發行長期停滯意味着市場融資功能喪失,這表明市場本身處於“病態”之中。只有能夠IPO的資本市場才是健康的市場,所以IPO重啟應被理解為市場穩定發展的“利多”消息,而非所謂的“利空”。
  市場出現“利空”擔心的原因在於之前發行制度中存在的明顯弊病:其一,中國股市長期承擔着體制改革的配套職能,股市融資一度成為國企脫貧解困的工具,由此市場擔心國有大盤股票會集中發行,最終衝擊供求平衡;其二,擔心融資變為“圈錢”工具,由於對融資資金監管不嚴、上市公司經濟效益連年滑坡等,讓老百姓的投資資金打了水漂;其三,擔心一二級市場定價不完善,兩個市場間高差價問題依舊,導致鉅額無風險套利資金滯留其間,讓二級市場資金供給出現大失血。
  從《指導意見》看,儘管對這些問題有所涉及,但相關規定卻並未達到市場預期。比如,新制度對定價機制如何更加完備,以及避免政策因素干預發行卻並未明確;再如,針對中小投資者的市場弱勢地位,相關規定提出要限制機構賬戶的申購新股比例,但對取消網下發行,或者直接實施“人手N股”的建議並未積極採納。
  筆者認為在IPO開閘後,仍必須力求尊重市場的基本原則,在一些核心問題上堅持市場至上的原則。首先,融資主體必須符合基本的市場規則,而不是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為政策目標,切實避免部分融資對象享受隱形的體制優待;其次,力求讓資本市場能夠發揮出助力走出金融危機的作用,對目前全球經濟看好的新能源、信息通信技術産業,給予一定的支持與傾斜;其三,發行市場的經濟利益應該盡可能多地向中小投資者傾斜,把更多的新股申購機會給予中小投資者,遏制機構投資者無風險套利和操縱股價行為。
  從利益平衡角度講,鋻於歷史上大量中小投資者為國企改革所付出的巨大成本,理應盡快&&針對國有股東“大小非”股份的主動性限制措施。國有股東股份屬全民所有,本就應該承擔全民福利的責任,限制這一部分股份流通並不存在法理障礙。更為關鍵的是,限制國有大小非股份能夠直接對衝新股發行所帶來的市場資金壓力,不僅能夠體現出監管部門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的誠意與決心,更能真正避免市場因為融資而引起行情大漲大跌,最終讓市場的融資功能恢復與穩定發展並行不悖。
  相關稿件
IPO不會成為市場拐點 2009-06-12
證監會:主板IPO將先於創業板面世 2009-06-12
備戰IPO銀行不再單一“打新” 2009-06-12
建信基金:IPO重啟有利於資本市場長遠發展 2009-06-12
IPO新規正式登&A股市場平靜對待 200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