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一段時間,中國和非洲的經貿合作,往往被一些西方政客或媒體歪曲成“新殖民主義”。但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非洲項目主任彼得 路易斯日前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這種看法目前正在改變,西方人士也開始正面評價中非關係。 “儘管仍有一些人對中國和非洲關係存有疑慮或關注,但對中非關係的評價要平衡多了,”路易斯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説,“而且,隨着中國領導人不斷加強對非洲的接觸,現在的西方對中非關係持讚賞態度。” 路易斯&&,這種變化是因為外界逐漸認識到,中國去非洲並不是去掠奪能源,中國同樣給非洲帶來了很多積極變化,中國正成為非洲可靠的消費市場,並成為非洲的合作夥伴,“從基礎設施以及貿易和投資機會等方面,非洲(都從與中國交往中)獲益匪淺。” 他指出,歐美等西方國家一直是非洲的傳統貿易夥伴,但非洲人卻都有被邊緣化的感覺:歐美國家不重視非洲,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西方對非洲的投資和貿易水平並未有顯著增長。但進入21世紀,中國加大了和非洲接觸,“中國人認為非洲有很多的機會,非洲是一塊充滿發展、貿易和投資可能的大陸。” “作為一個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國正在認真對待非洲的機會,並期望擴展和非洲的貿易、投資和實業機會,這是一個值得歡迎的變化。”路易斯教授説。 當然,中非關係也是複雜和多元的。路易斯教授&&,除了政府間的關係外,還有中國公司與非洲的政府、企業等多層次的關係,當然,在一些個別具體項目上,也會出現爭議和問題,“我認為中非關係的所有個案,不一定都是雙贏,但至少存在雙贏的可能。” 在當前金融危機大背景下,中國和非洲經濟都受到衝擊,但路易斯教授&&,雙方的合作仍會持續。“中非之間的增長步伐會放慢,但不會停止。因為對中國企業家和貿易商來説,非洲經濟仍充滿機會,資源和市場機會仍然存在。”他説。 在中國和非洲關係上,一些西方政客和媒體經常將矛頭對準中國和蘇丹等和西方不睦國家的關係上,並以此大做文章。路易斯教授對此&&,中國通過“安靜外交”,在這些棘手問題上發揮着建設性的作用。 作為具體成果,在成為國際焦點的蘇丹達富爾夫問題上,蘇丹政府正是在中國的勸説下,最終接受了國際維和部隊的進駐。“許多觀察家其實也注意到,中國正是通過扮演安靜的角色,取得了建設性的結果。”他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