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是中國的“國飲”,中國人至少喝了3000年的茶。茶起源於中國,19世紀後成為世界性的飲品,成為除了水以外的第一飲品。中國茶種植第一,産量第二,産值只比一個“立頓”多20%。説到品牌,在國際市場上比不過印度、斯裏蘭卡,在國內甚至還沒有一個國人皆知的品牌。我們不缺好茶,不缺技術,不缺文化,不缺市場,缺的是打造品牌、提高品質的制度。
1、中國茶:有名茶無名牌
去茶葉市場買茶,走進一家茶葉店,即使是一家品牌茶葉店,你會發現你面對的是一個混沌不清、真假難辨的茶葉世界。龍井、鐵觀音、普洱、碧螺春、黃山毛峰這些名茶都有,但幾乎都是散裝在瓶中、罐中、塑料袋中,只標價錢,沒有産地、廠家、商標。你詢問店家,多半也是含含混混、語焉不詳。即使店家説出明確的産地、廠家,你能信嗎,你又怎麼相信這個茶的品質。 市場上的茶葉往往不能把自己産品的信息告訴消費者,産地、廠家、商標、質量、等級、風格的説明都沒有,消費者也不知道什麼地方、哪個廠家、哪個牌子的茶是地道的、好的、真的。 生産者與消費者都信息不通,中國的茶市場能好嗎? 一是假貨太多。舉個例子,什麼是碧螺春茶,正宗的叫“洞庭碧螺春”,只是蘇州太湖裏的東山、西山兩個鄉鎮範圍內的茶,而且是清明時節的一芽一葉,以後的葉子,當地人就叫“炒青”了,當一般茶喝了。大約2萬多畝地,産量200多噸,其中碧螺春只100多噸。但是,市場上絕大部分的碧螺春是用福建、四川、貴州的茶葉生産的。用蘇州人自己的説法,蘇州市場上的碧螺春也80%以上是假的,何況北京等地呢。 二是有名茶無名牌。中國自古以來有太多的名茶,以及關於名茶的許多好聽的故事。茶葉界有句話,叫“茶葉學到老,茶名記不了”。據説中國的名茶有1000種以上。但是,一般的喝茶人,誰知道幾個茶的品牌。動海茶廠的“大益”牌是名牌,這幾年普洱茶又這麼熱,又有多少人知道呢。黃山毛峰中的“漕溪”牌是名牌,一般百姓誰也不知。 三是産量大、産值小。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在2008年中國(廣州)國際茶葉博覽會上&&,我國每年茶産業産值為300億元人民幣,而立頓茶葉年産值約230億元人民幣。中國每年産茶120萬噸,出口的僅佔四分之一。儘管産茶面積世界第一,國際市場的品牌影響力卻較弱。 中國有6萬多個茶企業,産值只相當於一個立頓;中國茶在國際市場上,品牌、價格比不上斯裏蘭卡、印度,甚至比不上肯尼亞。這就是現實。中國是茶的祖國,茶是世界上除了水以外的第一飲料,中國有那麼豐富的茶品種、茶技術、茶文化,我們的茶産業、茶市場何以至此。 我們不缺好茶,不缺技術,不缺文化,不缺市場,缺的是打造品牌、提高品質的制度。
2、地理標誌不可侵犯
説到茶産業和茶市場的問題,人們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假冒的名茶太多。 如果市場上80%-90%的龍井都是假的,從幾十元一斤到幾千元一斤的都有,味道千差萬別,品質天上地下,“龍井”還有信譽、有價值嗎?消費者還敢買嗎?這樣一來,真的龍井也賣不好。實際上,真的就發生過正宗的龍井、碧螺春不好買的事情。一方面消費者想買好茶買不到,買到的基本上是假名茶;一方面生産好茶的廠家賺不到錢,企業做不大。 保護名茶的制度現在有了,這就是“地理標誌”。2005年7月15日,《地理標誌産品保護規定》在我國施行。 地理標誌是一項知識産權,是WTO要求實施、保護的一種知識産權。WTO的與貿易和知識産權有關的TRIPS協議中規定,“地理標誌”包括原産地標誌和原産地命名。地理標誌的保護,包括防止假冒或使用不符這兩方面。 “香檳酒”(Champagne)在我國從1989年就不能使用了,它就是一個地理標誌,它是原産法國香檳省的一些起泡葡萄酒的原産地命名。 知識産權專家李華教授分析説,人們常常將地理標誌與商標相混淆。商標,就是商品的牌子,它是區別商品生産者、經營者和商品不同質量的一種專用標誌,屬於企業專用。而地理標誌,就是商品的産地,它是區別商品産地因此區別商品風格、特徵的專用標誌,某一地理標誌所限定的地域內可以有多個企業同時使用;地理標誌不僅與人的創造力和人的工作有關,同時還與地域、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有關。 到2007年8月前,國家質檢總局已經批准了58個茶産品為地理標誌保護産品。這樣一來,凡是在包裝上印有地理標誌産品標誌的名茶,消費者可以相信是品質可靠的、正宗的名茶。這對消費者和名茶企業都是福音。 但是,國人的知識産權意識還很薄弱,許多茶商、消費者還不了解地理標誌的使用和意義,假冒地理標誌的行為也會出現,不能指望這項制度的效果能一蹴而就。
3、用商標權積累力量
有了地理標誌的保護,可以讓傳統名茶不受損害,避免名茶的價值、信譽、內涵被淡化,保護住名茶的生存平台。但是,名茶自身能不能做大、做強,還要靠受到地理標誌保護的各個廠家的努力,穩定質量,提高産量,保持品質和信譽。最終,讓自己的品牌以商標為核心,使自己的商標成為消費者知曉、認可的名牌。 尤其特別的是,茶産品天生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東西。品種、土壤、地理、氣候、時節、製作上的任何一點差別,都會産生品質、味道、質量、風格上的差別。即使在同一個區域,茶種不同,山上山下,山陽山陰,明前雨後,茶品都是有差別的。所以,茶産品需要有更細緻的品牌來區別不同的産品。 比如,用龍井土茶樹製作的茶,與用“龍井43”樹種製作的茶,就應該用不同的商標或標識,籠統地打個龍井的地理標誌是不夠的。否則,更好的土茶樹的茶與別的龍井茶區別不開,土茶樹的不可替代的國寶級的品格就顯不出來,搞得土茶樹反而沒有名、賣不出錢,茶農砍了土茶樹去種別的。 商標承載着産品的品質、風格,承載着生産者多年甚至多代人的技術、經驗、信譽,而且商標是可以獲得法律的嚴格保護的權利。圍繞商標來做自己的品牌,就是在受保護的軌道上積累自己的財富,可以有奔頭地做大、做強。對生産名茶的企業如此,對沒有地理標誌保護的企業,圍繞商標做品牌更是唯一的正路、出路。 地理標誌是一個地區的同行的共同財富,而商標是每個企業自己的獨有財産。整個茶行業的興旺,最終是建立在每個企業的做大、做強的基礎上的。企業有自己的品牌,並能靠自己的努力通過品牌獲取自己的利益,這是行業發展的最終動力。 遺憾的是,茶企業的品牌建設遠遠不夠。據統計,中國有6萬多家茶企業,只有1000多家有商標。即使是100多家出口企業中,居然還有約一半的企業沒有商標。生産高品質茶的企業至少幾百家,卻還沒有産生幾家中國百姓知曉的茶品牌。 中國這麼大的茶生産國、茶消費國,有2億多的人常飲茶,産生上百家像“獅峰牌”龍井、“碧螺牌”碧螺春、“漕溪牌”黃山毛峰、“大益牌”普洱茶、“浦江源牌”安吉白茶等高檔或大眾的名牌茶,是理所當然的,是茶行業從業者的義務與責任。 中國茶應該有自己大眾化的“立頓”,還要有自己的像波爾多頂級酒莊酒“拉斐”、“木桐”、“瑪歌”、“拉圖”那樣的高檔品牌。 我們的茶科技工作者、茶農、茶商都很努力、很辛苦,但我們還要一個規範、創新的制度。
4、學習葡萄酒,建立法定茶標
葡萄酒與茶,堪稱人類飲品中最有滋味同時也最有利於健康的兩個品種。但與葡萄酒相比,茶産品在經濟價值、品牌檔次、運作規範上,都有明顯差距。向葡萄酒學習,是茶産品應該做的一件事。其中,葡萄酒的酒標規範就是可以借鑒的。 1984年,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做出決定,原産地命名的葡萄酒的標準必須包括以下內容:生産區域、葡萄品種、含糖量、酒度、每公頃産量、種植方式、釀造方式、檢測、標籤標準等。 在高檔、優良的葡萄酒的酒瓶標籤上,我們能看到上述內容的明示,比如(如圖):産品名稱,長城幹紅葡萄酒;註冊商標,GREATWALL;葡萄原料,赤霞珠;生産區域,華夏葡園小産區S區;釀造時間,三年;生産者,中糧酒業。後標籤上還有更詳細的關於華夏葡園小産區S區和釀造情況的説明。讓消費者看得明白、買得放心,對産品更能入心。 茶産品尤其是名茶、想成為名牌的茶,都應該學習這種做法。除了在標牌上印明茶名、廠家、商標、地理標誌外,再把茶樹品種、採茶區域、採茶時間、等級、製作方法等關係到産品內在的信息明示出來。 想要消費者記住你,首先你要站出來。 除了你的茶確實品質好,你還需要清楚地説明自己,這樣你的茶才能給人更多的信任和記憶。 這件事並非只是一張紙上多印幾個字的問題,如果建立一個法定茶標制度,加上商標、地理標誌等制度,這張規範的茶標上蘊含的就是一個産業幾百年的辛勞、經驗、智慧。 這裡,不僅有天賜的産物,不僅有幾十代人的歷史,也有我們通過創建制度去實現更好未來的期望。
“謝裕大”和“黃山毛峰”的故事
這是一個有關名茶、名牌茶、名茶企業的故事,資料源於陳椽的《安徽茶經》、丁以壽的《黃山毛峰》。 謝正安(1838-1910),徽州歙縣漕溪人。1856年,18歲的謝正安去江北做茶葉生意。1870年後,到上海闖蕩。為開拓市場,與西湖龍井、廬山雲霧競爭,他決定在傳統的徽州大宗的炒青“屯綠”之外新創名茶,在黃山雲霧茶的基礎上自創新品。1875年,謝正安在漕溪村開辦“謝裕大茶行”,集種茶、制茶、賣茶於一體。他創制的新茶“白毫披身,芽尖鋒芒”,取名“毛峰”,後又取名“黃山毛峰”。首批運往上海,一炮打響,英、俄商人紛紛訂貨,這個新品徽州茶震動了茶界。現在上海的漕溪路就是“謝裕大”輝煌的見證。光緒年間,“謝裕大”成為徽州五大茶行之首。謝正安去世後,軍閥混戰,加上兒子們經營不善,“謝裕大”走向衰落。 但是,“黃山毛峰”卻一直流傳下來。相繼出現了“黃山天都毛峰”、“黃山仙人峰毛峰”等茶名,顯然是在借“謝裕大”所開創的“黃山毛峰”之利。以後,黃山毛峰就成為黃山風景區及其周邊的各種毛峰茶的統稱了。 1926-1937年間,黃山毛峰的生産達到旺盛期,高檔毛峰年産5000多公斤,一般毛峰達到50000多公斤。新中國成立後,受計劃經濟束縛,發展不大,特級毛峰有政府部門控制,無法進入市場,特級毛峰年産一般在200公斤以下,普通毛峰多在10000公斤以下。1980年以來,獲得較大發展,培育了許多新的毛峰品種,非傳統生産區的産量增加很多,1992年,特級毛峰有6000公斤,總産25萬公斤。2003年,黃山毛峰首批獲得國家原産地産品保護,2004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佈了《黃山毛峰茶強制性標準》,黃山市政府制定了黃山毛峰茶的發展規劃。 1993年,黃山市徽州漕溪茶廠開辦,法人代表謝一平是謝正安的第五代傳人,他們註冊了“漕溪”商標。2005年,該廠獲得“安徽省十大品牌名茶”稱號。2007年,漕溪茶廠成為黃山毛峰地理標誌的許可使用廠家。 130多年,“黃山毛峰”從一家茶商的著名品牌,變成了黃山地區幾個縣範圍的地理標誌。而開創這一品牌的廠家,從興旺到衰落,從消失再到恢復,坎坷沉浮,它今天的品牌“漕溪”已經淪為不為世人所名。實際上,當黃山毛峰成為一個名茶的品名後,就再也沒有從中産生一個像當年“黃山毛峰”那樣的達到世人皆知的品牌。 這是社會動蕩,沒有商標保護、地理標誌保護、財産權保護,中國社會的有形資産和無形資産都無法積累的一個事例。
地理標誌産品保護規定
2005年7月15日起施行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地理標誌産品,是指産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於該産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准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産品。地理標誌産品包括:(一)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産品。(二)原材料全部來自本地區或部分來自其他地區,並在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産和加工的産品。
第二十條
地理標誌産品産地範圍內的生産者使用地理標誌産品專用標誌,應向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或&&境檢驗檢疫局提出申請,經省級質量技術監督局或直屬&&境檢驗檢疫局審核,並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查合格註冊登記後,發布公告,生産者即可在其産品上使用地理標誌産品專用標誌,獲得地理標誌産品保護。
第二十一條
各地質檢機構依法對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實施保護。對於擅自使用或偽造地理標誌名稱及專用標誌的;不符合地理標誌産品標準和管理規範要求而使用該地理標誌産品的名稱的;或者使用與專用標誌相近、易産生誤解的名稱或標識及可能誤導消費者的文字或圖案標誌,使消費者將該産品誤認為地理標誌保護産品的行為,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境檢驗檢疫部門將依法進行查處。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可監督、舉報。
部分地理標誌茶産品的保護範圍
安溪鐵觀音:福建省安溪縣
福建烏龍茶:福建省35個縣、市、區
政和白茶:福建省政和縣
龍井茶:浙江省的西湖産區、錢塘産區、越州産區
洞庭(山)碧螺春茶:蘇州市的東山鎮、西山鎮
黃山毛峰:黃山市的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祁門縣、黟縣
蒙山茶:四川省雅安市的名山縣和雨城區地處蒙山的後岩村、隴西村、蒙泉村
太平猴魁茶:黃山市黃山區(原太平縣)
廬山雲霧茶:九江市廬山區、星子縣、九江縣的12個鄉鎮
雨花茶:南京市的中山陵園、雨花&烈士陵園和7個區縣
安吉白茶:浙江省安吉縣
批准使用黃山毛峰茶地理標誌的企業
黃山市歙縣金山茶業有限公司 玉霜牌
黃山市歙縣跳嶺茶業有限公司 谷茗牌
黃山毛峰茶業集團有限公司 黃山牌
黃山市徽州黃山光明茶廠 千秋泉牌
黃山市歙縣汪滿田茶場 汪滿田牌
黃山市徽州天然名優茶開發有限公司 紫霞牌
黃山市玉峰茶廠 玉峰牌
上海市黃山茶林場 黃山牌
黃山區湯口鎮景泰隆茶廠 景泰隆牌
黃山正和堂茶業有限公司 正和堂牌
黃山區湯口鎮春茗茶廠 茗前春牌
黃山紫微茶葉有限公司
黃山市徽州洪通茶廠 洪通牌
歙縣璜蔚鄉鬱茗茶廠 鬱茗牌
黃山市祁門縣鳧峰綠色食品開發公司 鳧綠牌
上海大自然茶業公司黃山茶葉基地
黃山芳生茶業有限公司 汪芳生牌
黃山市歙縣華茗茶廠
黃山市徽州漕溪茶廠 漕溪牌
北京張一元景泰隆茶葉有限公司 景泰隆牌
黃山松谷茶業有限公司 松谷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