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份的股市在流動性以及庫存回補所帶來的宏觀數據環比企穩的推動下,始於去年年底的反彈得以強勁延續。市場在以中證500為代表的中小盤板塊的帶動下持續走高,並於2月中旬觸及階段性高點,整體市場PB值超過了2.5倍,已經接近於其歷史中值水平。
站在當前的時點上,如何看待未來的市場,我的基本觀點還是認為:儘管股票市場與基本面的演變節奏並不完全吻合,但總是圍繞對於基本面演變的預期波動和演繹: 總體來看,在流動性尚為充裕的上半年,市場的運行軌跡將較為微妙。所謂微妙,是指投資者同時面對充裕的流動性以及對未來宏觀經濟偏淡的理性預期時,需要進行些許自我掙扎:一方面,游走的充裕流動性將持續尋找投資主題,階段性走穩的宏觀指標也會為積極尋找收益的流動性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另一方面,從更長的時間窗口來看,對於産能過剩的中國經濟體,去庫存化後的去産能化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總體上我並不認為政府每年的2萬億投資最終能夠産生足夠的投資增量去抵消房産和出口製造業相關的投資減量,中期內經濟環比走好的持續性並不存在合理的理由。 我們認為,在一些特定的市場階段,特別是在流動性充裕的市場中,投資者需要將自己對於宏觀經濟的中長期預期和對市場當前行為特徵的認知區分開來。
大概率上,我們認為充裕的流動性將使得市場更願意從樂觀的角度解讀各類經濟數據(儘管從中期來看,並非是客觀和理性的),而這種樂觀取向在短期內至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得以支撐: 1、未來1-2月的短期內,宏觀經濟數據持續環比企穩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 2、未來2-3個季度的中期,我們認為經濟再平衡將是一個較為長期的過程,經濟繁榮的大周期之後的經濟調整不會在1年內就迅速完成,市場在對此形成較為一致的認知之後可能會再次面臨壓力,儘管這一認知的形成(如果發生)將會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窗口。 關於中國的下一個景氣周期,各路專業人士都討論繁多。我們相信中期來看,中國經濟景氣的觸底將以總需求的橫向企穩為第一步,這一過程在形式上將會類似於經濟下滑過程中第一輪庫存回補給經濟帶來的價和量的向上脈衝。但之後景氣的持續將進一步依賴於上一輪景氣所留下的過剩産能的消化。簡單地來看,中國的所有産能為一個30億人口(美國3億人口*10倍杠桿)提供了服務,未來如果給13億中國人口提供同樣的服務的話,中國整體至少需要擴大至接近2倍的杠桿率,這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因此,粗粗地來看,總需求的企穩是第一步,未來的去産能化必須伴隨着需求杠桿率的提升才能夠有效消化現有産能並對景氣産生實質性拉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