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並購的夢幻很貴很奢侈
    2009-01-09    作者:阿西    來源:上海商報

  1月6日多家媒體報道了北京産權交易所、首創股份、工商銀行在京舉行了三方“關於並購貸款合作框架協議”簽字儀式。這是去年12月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並購貸款風險管理指引》後我國首筆並購貸款。

  這個標誌性並購貸款的啟動,是否會如火如荼地帶來並購展開?業內人士目前很樂觀。在全球去杠桿化的高潮中,從來少用杠桿化金融工具的中國如今開始了杠桿性的資本運做,這個重大突破,必然會給中國的金融領域帶來深刻、持久而重大的變化。但這個變化需要承擔的風險是什麼?業內流傳的評論似乎很淡,因為我們的杠桿化水平極低,按照《指引》的規定只達到50%,風險似乎還能控制。於是乎高興地稱中國並購時代即將到來。
  然而這個時代真的來了嗎?這個時代真的是以低風險的方式到來了嗎?如果是這樣,那將是誰的利益到來了呢?又將是誰來支付成本呢?
  全球資本市場挺進零利率的情況下,已經産生很多超低價值的資産,這是熊市的標誌性事實。並購是熊市最美好的資本話題,這個邏輯很對。美國經濟學家托賓就因為研究市場周期波動低谷時,提出重置成本高於或等於資本收購成本的重組行為,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但這只是並購行為在什麼環境下容易産生的理論,是一個並購事件統計學的現象,不涉及並購好壞。這個現象的大量發生,只合理地説明資本的逐利性。除此,並不證明並購事件中的主角企業,一定通過並購獲得美好結果。或者説通過並購完成的新企業,未來一定是好企業。
  無論是怎麼完成的並購,無論在並購中都有多少獲利者。但並購後新産生的企業,在另外一個統計學角度的結果中,都不那麼美好。現在夢幻般地設想和描繪中國並購時代的來臨,還不如研究企業為並購將要支出多大的成本,研究在初用市場化杠桿並購方式的中國,誰會在這個過程中獲利?誰不用等到新企業成功的結果出現就獲利?是剛剛發放並購貸款的銀行,還是實際並購的企業?是在美國市場已經名譽掃地的投行(這可是並購中無法缺少的角色)服務商,還是做評估、審計和法律服務的中介機構?如果這些問題我們都還不能把握,還沒有準確的界限劃分它們各自的職能、權利和義務,現在奢談中國並購時代的來臨,無疑只是夢幻開始而已。
  要知道並購只要開始,就是並購方漫長地支出成本之日。這不是兩個以上的企業喝碗拜把子酒,就可以一起入夥上梁山大塊吃肉的。這個夢幻痛苦之處,並不要等它破滅之時才有。這個痛苦,是從夢幻一開始、快樂打算並購就有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