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國企業八大態勢
    2009-01-05    作者:趙中偉    來源:經濟參考報

  一、現金流充裕的企業將能捱過寒冬

  從外部看,金融危機對全球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衝擊遠沒有結束。在金融危機觸底之前,中國的出口形勢不容樂觀,甚至持續負增長。境外貿易夥伴和結算擔保銀行出現流動性短缺的風險大增,威脅到回款的安全性。從國內看,由於在經濟下行時期信用違約率上升,2009年商業銀行的“惜貸”行為將更為嚴重,企業間的相互擔保行為將大幅減少,企業上下游客戶間的貿易融資將嚴重萎縮。

  二、企業投資增長大幅放緩

  生産成本方面,雖然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但是勞動力工資成本提高,融資難度和融資成本上升,節能和環保等費用上升。總體來看,企業生産成本仍將增加。盈利方面,隨着總需求萎縮,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難以通過提高産品銷售價格轉移成本增加壓力,盈利空間受到壓縮。成本上升和盈利縮水抑制了企業的投資能力,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則抑制了企業的投資意願。政府推出的鉅額投資計劃,對民間投資的拉動作用有限,並將在一定程度上擠出民間投資。

  三、調整産品結構,推出符合市場需要的産品

  首先,推出的産品應該符合當下市場的需要,即價格低、實用性強。其次,推出的産品定位於原有高端品牌在當下市場中的替代品,既維持了市場佔有,又不會衝擊原有的品牌。在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將高端品牌降價將會使品牌形象受到損傷,而替代品的推出將會使原有品牌形象得到維持,同時保證了市場佔有。第三,細分目標市場,豐富和延長産品線,增加市場受眾面。

  四、重拾理性,回歸專業化生産

  出於度過當前困境和回收資金的需要,眾多的企業將重拾理性,退出自身不擅長的金融領域和泡沫風險累積過大的房地産領域,回歸主業。教訓將使企業家們牢記:專業才是優勢。眼下,困於多元化陷阱的企業需要以壯士斷腕的精神退出不具有優勢的投資領域,專一從事最擅長的生産領域。

  五、研發投入加大,企業或迎來新一輪技術進步

  在經濟處於低谷時從事技術研發,可以建立新技術和新産品儲備,從而在未來競爭中贏得優勢。集成創新是未來一段時期中國企業技術進步的主要途徑。由於中國企業的整體技術水平落後,多數企業在原始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能力薄弱,不具備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的能力。中國企業技術優勢的取得將主要依賴於集成創新,通過整合相關配套技術取得整體技術優勢。

  六、加強管理創新,擴展利潤率空間

  中國經濟的現階段發展特點決定了中國企業的高資源消耗生産方式,而管理方式的落後助長了高資源消耗。在經濟形勢的逼迫下,精益生産或成為中國企業廣泛採用以降低成本的生産組織管理方式。精益生産被視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製造業在國際市場快速崛起的基礎,該管理方式於1973年石油危機後在日本得到了廣泛地傳播,並被歐美等國學習借鑒。目前中國已經走到了同樣的階段,危機給予中國企業學習和改進管理方式的契機。

  七、伺機並購,獲取戰略價值或財務價值

  經濟形勢惡劣的時期,企業的資産價值縮水,往往是並購的良好時機。一些經營業績優良的企業或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企業,由於資金短缺、市場萎縮、經營決策失誤等原因,會陷入困境。這類企業往往成為並購的目標企業。一些具有充裕現金流或融資能力強的企業正在尋找並觀察目標企業的經營狀況,伺機出手。

  八、出口企業艱難踏上轉型路

  對於既做國內市場又做國外市場的企業來説,轉型的難度小一些。它們需要將企業的資源主要配置在國內市場上,充分利用國內市場的品牌、渠道。對於原來只做國外市場而現在計劃開拓國內市場的企業,則轉型的難度較大。它們面對的困難主要是渠道和市場問題。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