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鐵路市場化還是票價市場化
    2008-12-03    作者:林衛萍    來源:東方網

  在宏觀價格體制改革的背景下,國家也將考慮火車運價的市場化改革。鐵道部透露,對未來票價改革的希望是“保本微利”,“保障公共服務基礎上,適當考慮運輸企業的發展。”(11月28日《新京報》)

  鐵老大對未來票價改革的希望是“保本微利”,説實在,這樣的目標不算太高。可問題是,現在鐵老大的利潤是多少?是否連“本”也已經保不住了?不過,鐵老大至今從未向公眾透露過他們的成本,自然,即便是“保本微利”,也是他們在自説自話。
  現在鐵道部説出了這麼一番話——如果長期運輸成本和價格背離,就會扭曲我們交通運輸工具的資源分配——言下之意,就是漲價。所謂的市場化改革,也就只限於票價。至於其它方面,恐怕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
  鐵老大是一隻壟斷的舊“船”,現在卻要賣起“市場化”的新票。這樣的“改革信息”是難以令公眾接受的。如果要改革的話,也首先是進行體制上的改革,然後再是票價的改革。沒想到,鐵老大卻是專想在票價上進行市場化改革,説得準確一些,就是漲價,這樣的醉翁之意已是路人皆知了。
  鐵老大如果真的想要市場化,那就無妨先打破自己的壟斷地位。可是現實告訴我們,鐵老大是不會那麼傻的。壟斷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一本萬利,意味着種種的既得利益。可是即便是鐵老大坐享利益的聚寶盆,還是想要挖空心思的獲取更多的利益。這不,現在又放出了票價市場化改革的“信號彈”,無非是在試探公眾的反應。
  鐵老大如果真的想要市場化,表現在票價上,也是讓公眾自己用腳投票決定票價,而不是鐵老大説漲就漲了,更為重要的是,如果實施市場化,必須提供最符合價值的服務,可是眾所周知,鐵老太提供的服務是相當“醜陋”的,不僅讓鐵路車廂成為世上最難以承受的地方,更是會出現在將貴陽翻譯成“昂貴的太陽”這樣低級的錯誤。這樣的服務如何能夠在真正的市場化中立足?
  説到底,鐵老大當然不會是想要真正的市場化,他們所謂的市場化,也就是票價的“自定權”。因為目前鐵路的運價是要經過國家批准的。試想,如果鐵老大的如意算盤打通了,那以後,票價還不是由鐵老大説了算?在僅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壟斷之下,面對着高票價卻差服務的鐵老大,消費者還有選擇的餘地嗎?到時候,不是叫鐵老大,而是鐵爺爺了。
  市場化能成為鐵老大漲價的一張王牌?公眾是不會答應的。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