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悉,財政部和國稅總局起草的有關上調個人所得稅免徵額的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個稅調整有可能超越常規程序在年內就&&,方案並不像外界討論的那樣,扣除標準應該不會超過3000元。
儘管有專業人士再三呼籲,將個稅起徵點調高到5000元甚至是8000元以上的標準,但從媒體披露的信息看,國家仍將採取小幅漸進的方式,對個稅起徵點進行緩慢的升級。從經濟的角度看,無疑這是一種極為穩妥的方式,但若是從擴大內需以及刺激消費的宏觀政策層面審視,那麼這種以往一直採用的小步漸進的個稅調整方式,就顯得過於保守了。 因為即使將個稅起徵點調整到3000元,那麼其結果仍然是絕大部分的工薪階層在負擔着國家個稅的大頭,而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那部分富裕階層,只承擔着國家個稅收取的一小部分,這也正是通常媒體所言的,當下個稅的收取實際上是在劫貧濟富。這自然是人們呼籲大幅提高個稅起徵點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隨着國家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需要,國家就更必須本着藏富於民的宗旨去進行個稅調整。這意味着,國家應該首先把拉動消費的着眼點放之於佔據社會人群絕大多數的工薪階層,為了達成這樣的目的,自然要對工薪階層進行大幅度的減稅,因為唯有工薪階層的利益能在國家讓步的基礎上獲得最大化,才會讓民眾有更多的信心去放心地消費。 事實上,如果將個稅起徵點放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然後對徵收的個稅採取累進制的辦法,方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劫富濟貧”的原則,北歐諸如瑞典、丹麥、挪威等國,採取的正是這樣一種辦法。而對這一稅制的回應,實際上就是對民意的積極回應。 而全球金融危機的降臨,無疑給了國家這樣一個大幅改進個稅調整的契機。既然政府一再強調以民為本的理念,同時又&&各種政策期望調動起公眾的消費熱情,那麼僅僅採取擠牙膏式的個稅起徵點調整,無疑顯得過於謹慎,如是一種徵收個稅的方式,或許能與國家採取的一貫政策相適應,但與時下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國家採取的各種刺激消費的特殊經濟手段與政策是格格不入的,同時也是屢屢逆拂民意的。 個稅的徵收,不能總是指望著絕大多數的工薪階層去做出最大的貢獻,對這一點,已經成為專業人士與坊間輿情的共識,有關方面再持扭捏作態的小步漸進的穩妥狀去調整個稅,未免太不近民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