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之際更宜啟動社會福利方案
    2008-10-31    作者:劉彥    來源:新聞晨報

  為應對中國經濟的“降溫”態勢,央行29日又一次&&降息方案,將一年期存貸款基準利率分別下調0.27個百分點。這也是本月內第二次降息。
  月內兩次降息,無疑是政府運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積極信號。降息有助於降低企業和消費者的借貸成本,並將間接增加貨幣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然而,在産品終端消費需求不足的大背景下,貨幣政策的作用可能有限。此際,更宜謀求從民生角度啟動更多增加實際購買力的方案,包括減稅、增加社會保障等積極財政政策宜早日&&。
  目前國內經濟面臨的矛盾主要是兩種:一是因出口等外部需求快速變化而導致的需求不足,亟需由國內需求來填補並替代;二是前幾年因固定資産投資過多過快,從而引發了固定資産投資過熱過剩,並出現了産能過剩和重復投資現象。其具體表現則是房地産市場投資過熱、資産價格上漲過快、鋼材水泥等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和CPI過高等。這也是上一輪宏觀調控所要致力解決的問題。
  僅僅靠貨幣政策,未必能完全實現保持經濟增長的目標。首先,因為各銀行在全球經濟危機陰影下,為控制風險,惜貸心理必然嚴重,並不會很快增加其貸款規模。這從銀行此次降低個人首次購房利息和首付比例時,嚴控二次購房和繼續控制向房地産商的貸款等政策中可以窺見端倪:正是因為對經濟預期不明朗,如果一旦放開二次房貸和面向房地産商的貸款,無疑等於加大了銀行貸款的風險程度和風險比例。基於此,期望降息政策能夠迅速增加市場中的貨幣供應量並由此增加貨幣政策的傳導能力,顯然並不現實。而且,即便企業能夠因降息而得到更多的資金來擴大生産,但如果在終端消費者那裏,其最終需求難以啟動,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也會得到抑制。
  由於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石油等資源型産品價格下降並導致國內CPI下降,並不能説明前一輪的投資和産能過剩已經得到糾正。事實上,標誌工業品價格的PPI指數並未大幅下降,也可算作産能過剩並未得到徹底糾正的一個佐證。因此,不管是降息還是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都應更加謹慎。
  由是觀之,拉動經濟的最優方案,不是增加企業生産和投資,而是直接增加消費者的消費能力,以增強對終端産品的最終需求。消費能力不僅取決於貨幣成本,更在於消費者手中有沒有真金白銀。即便消費者對於經濟的信心在各種政策&&的背景下有所恢復,消費也需要老百姓手中真的有錢或者改變儲蓄習慣才行。
  但國內消費者如何才能改變儲蓄習慣並迸發強勁的購買力?在工資等預期收入並不能快速上漲、因教育醫療等公共産品缺失而導致儲蓄過高的前提下,除了直接提高農産品的價格以增加農民的收入之外,啟動包括減稅、提高社會保障金額、增加醫療、教育等公共産品投入等在內的社會福利政策,是直接增加消費者最終消費能力的最佳選擇。雖然減稅會帶來一定程度上的稅收損失,但在目前中央和地方財政並未演變為公共財政的前提下,財政內部騰挪調整(比如進一步減少行政支出、嚴控大項目投資支出等)的空間很大。並且,增加每一民生福利的直接投入所産生的傳導效應,也比降息和增加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資高得多、優質得多。

  相關稿件
兩個月三次降息的背後 2008-10-31
央行再度降息乃順勢而為 2008-10-31
救市+降息:未來樓市將呈現“L型”走勢 2008-10-31
各界解讀央行降息:政策累積效應將逐步釋放 2008-10-31
降息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共同選擇 200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