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十幾個城市相繼推出救市政策後,中央政府的房産新政日前重磅&&,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已按國務院要求,&&優惠中低收入群體解決住房困難的七項組合政策,包括購房契稅下調至1%並免徵印花稅,首付比例調整為20%,公積金貸款利率下調0.27個百分點等。(新華社10月23日)
對於中央政府救樓市而言,最高興的莫過於房産開發商了吧。不過,細加考量中央各部委&&的救市"組合拳",筆者想勸告房産開發商的是:不要誤讀了中央的房産新政,更不要因此高興得太早。 筆者為何潑此冷水?理由有三:其一,新政並不支持房産投資和投機,不支持炒樓,更不支持高房價。從嚴格意義上講,新政並非救市之舉,而是為了"解決中低收入者住房困難"——若是為了房産商的樓盤能賣個好價錢,日前中央政府為何再次強調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力度呢?其二,儘管之前很多地方政府出手救市,但從各地反饋的信息看,人們持幣觀望情緒依然嚴重,而從根本上説,房地産市場能否走出低迷,最終靠的不是救市政策而是取決於人們買不買房。其三,國際金融風暴深不見底,國內經濟形勢面臨下行風險,這個大背景短時期內不會改變,大背景不變,樓市便不可能"單兵突圍",不可能重現過去的繁榮景象。 經濟不景氣之時,便是經濟泡沫破滅之日。我國房地産業是否存在泡沫,已是一個無需爭論的問題,而要在經濟不景氣之時維持泡沫,無異於癡心妄想。無論是政府救市,還是房産商捂住高房價硬撐,都拗不過經濟大環境的變化,更拗不過基本的市場規律——道理再簡單不過,只要房價不降,老百姓就會持幣觀望,不買你的房子,救市政策再多有何用?捂住高房價硬撐有何用? 其實,救市政策,對於一般購房者而言,更多的只具有象徵性意義,他們所得到的實惠並不多,購房費用並不會因此降低多少(比如首付比例降至20%,對於房産投資或投機者很有利,可以較少的流動資金購買更多的房産,但對於購房自住者則意義有限,因為不管首付比例怎樣低,購房者最終還是要還清所有貸款)。説到底,政府救市只是釋放"支持居民購房"的政策信號,而要把這個信號變成現實,則需要房産商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予以配合,這個舉措説到底就是降低房價。而且從眼下的情勢看,零敲碎打、五花八門的小優小惠並不能打動購房者的心,唯有房價降至合理的水平,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購房者才會心甘情願地掏腰包,政府救市政策才能真正見成效——從這個角度看,政府救樓市的成敗關鍵,在於房産商的態度,在於他們是否願意配合救市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