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應構築多樣化資金鏈
    2008-09-11    彭興庭    來源:新京報

  有業內人士直言,目前,“開發商鬧‘錢荒’,可以説是大面積和集體性的”。與此同時,房企資金鏈問題早已進入監管部門的視野(《21世紀經濟報道》9月10日)。

  在房地産業發展之初,由於資本市場並不發達,我國房地産業的融資結構主要是以銀行信貸為主。而在發達國家,房地産開發行業資金來源渠道比較多樣化,房地産投資信託,房地産基金、股市、資産證券化,債券等等,銀行信貸所佔的比例並不大。比如在美國,房地産業資金的60%來源於各種房地産基金。
  在“高信貸比例”的情況下,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開發商的自有資金又比較少,資金鏈就將“命懸一絲”。因此,開發商應走向債務融資、上市、企業重組等多樣化的融資道路,並最終改變房地産業現有的“資金”生態。在國家的宏觀調控下,萬科等一批“帶頭大哥”相繼發債融資,就是明證。
  眾所周知,在中國特有的銀行體制中,債券融資與銀行信貸相比,企業更願意貸款,因為信貸的軟約束要遠遠低於發行債券直接面對廣大債權人的硬約束。事實上,也只有讓房地産業直接面對投資者,才能發揮債權人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從企業的角度,毫無疑問,應更多地嘗試不同類型的融資渠道,除了發行債券,還可以通過IPO、借殼上市、增發配股、基金合作等。但一些資金或機構投資者以“資産管理公司”形成了類房地産投資基金。對於房地産企業來説,完全可以考慮“自有資金+信託計劃+股權融次+資産管理公司合作資金”的多樣化融資結構,通過與證券、私募基金、投資信託等資本市場主體的緊密聯接,來達到資金鏈的重構和優化。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