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口可樂以179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事件近日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日前匯源果汁集團董事長朱新禮首次正面回應收購事件,稱此樁收購並不存在被迫無奈,乃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朱新禮的解釋是:企業應該當兒子來養,當豬一樣賣。
朱新禮這話説得有水平,它再一次揭示了企業的終極目標就是利潤。在朱新禮看來,這是一樁划算的買賣,為何不賣?但是,網民這幾天炸開了鍋,新浪網的調查顯示,超過80%的被調查者反對這一收購,理由是,民族品牌不能隨便賣,有例為證:美加凈、活力28、樂百氏被外資收購後已經消失,蘇泊爾、南孚電池、中華牙膏、小護士等被外資收購的品牌已經全線萎縮。
這些真實的例子確實讓人心痛,但是誰又能説,上述消失或者萎縮的品牌,一律遭遇外資陰謀?
跨國收購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大特點,任何一樁交易,都不能排除雙方明示的或者隱藏的戰略目的,交易達成的前提是買賣雙方都認可的條件。就企業的目的來看,一般絕無政治意義上的謀害,有的只是發展的謀略和智慧。逐利是企業永恒的法則,一個願買一個願賣,旁人有必要那麼着急上火嗎?
現在的問題是,一旦我們把企業上升為民族品牌,而這個品牌又有被外資掠走的可能,十之八九就會有一種冒虛汗的不踏實感。説得再直白一點,那就是這個東西是我們的,憑什麼要賣給外國人?
很顯然,這樣的觀點緣起於某種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然而卻忽略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這個偉大命題。
換一種角度來看,可口可樂願意出高價購買匯源果汁,説明匯源這個品牌或者這個民族品牌,經過數十年的鍛造,已經可以賣一個好價錢了,現在有人買,為什麼不賣?以朱新禮的觀點看,這就是一頭豬,我養壯了有人買,那是我的驕傲。
近幾年,中國企業大規模的海外收購舉世矚目,表明經濟全球化也給我們的一些企業提供了強勢擴張的機遇。我們在歡呼國內企業海外並購的同時,卻要把一樁正常的商業行為推上“民族的精神高地”並奔走呼號,説來着實令人汗顏。
2008年,因為北京奧運會的無與倫比,中國國民的大國心態開始成熟。什麼是大國心態?是但凡以“民族的”為藉口橫加指責?是動輒以某種藉口繼續帶着有色眼鏡看世界嗎?當然不是。我們總習慣説盛唐的大國風範世界傾倒,那麼現在,包容、理性、自信,我們缺少什麼?
讓外資和平融入中國公平參與競爭,當是中國經濟自信迎接全球競爭的良性趨勢。有一種觀點認為,可口可樂收購匯源考驗中國政府的智慧,審查通過或者通不過的理由是什麼,是當做一起反對壟斷的純經濟事件,還是當做一樁事關民族尊嚴的大事?世人拭目以待。
在我看來,這樁純商業的收購案,考驗着大國國民的心態。説小了,那就是一瓶果汁,説大了,不過是一家有實力的果汁生産企業,是一大瓶果汁,把它高價賣掉,何錯之有?我們的關注點應放在收購有沒有違反《反壟斷法》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