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需要怎樣的“百年不朽”?
    2008-09-03    張貴峰    來源:現代快報

    鐵道部副總工程師鄭健&&:十一五期間,鐵道部共要投資1500億元修建548座新客站,其中有一批要建成百年不朽的客站。(9月2日《21世紀經濟報道》)

    鐵道部表態“要建成一批百年不朽的客站”,當然是好事。那麼,如何才能讓火車站“百年不朽”呢?在我看來,決定工程質量的,不僅是建築本身,更在於看似無形的制度。
    同一天,還有一條這樣的新聞:耗資420萬的湖北京山縣大竹水電站,因為嚴重質量問題,在“竣工”後便被迫廢棄(9月2日《長江商報》)。表面上看,如此荒唐的質量事件是建築商“層層轉包和巧取豪奪造成的”,而究其根源,其實還在於公權力能不受節制牟取私利的行政環境——鎮委書記先是拍胸脯胡亂招商,接着又有恃無恐地濫用權力“吃商”。
    回到火車站的規劃建設,進一步思考不難發現,這裡所説的“百年不朽”,“不朽”的其實也不只是車站建築質量,更是它能充分適應當地社會發展需要,既不狹促寒酸,更不過度浪費。很明顯,即便工程在物質上足以“百年不朽”,但如果工程的規劃決策脫離實際需要,那麼這種“不朽”也是沒有意義的。而可以肯定的是,要實現和保證這一層面的“不朽”,制度環境的支撐將須臾不可或缺。
    在這方面,我們並不缺乏慘痛的教訓。比如許多地方由於盲目決策,一味貪大求洋,造成諸如港口、飛機場之類基礎設施重復建設、浪費驚人。據世界銀行此前估計,“七五”到“九五”期間,我國投資決策失誤率在30%左右,資金損失大約為4000億到5000億元。
    緣此種種,對於“建百年不朽火車站”,我們不能不道出這樣的擔心和疑慮:以目前的鐵路體制、制度環境——政企高度合一、行業絕對壟斷,鐵路部門既是鐵路事業的監管者、管理者、也是經營者、建設者,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在其遲遲未能得到徹底改革之前,上述兩個層面的“不朽”,如何能得到根本保證?

  相關稿件
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刷新國內在用建築高度 2008-08-29
上半年全國建築業總産值同比增24.4% 2008-08-19
青島:賞建築 逛老街 游海濱 “哈”啤酒 2008-08-17
上半年全國建築業總産值同比增24.4% 2008-08-05
首批“綠色建築設計評價標識”項目日前公布 2008-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