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的“金牌”成色不足
    2008-08-15    作者:梅新育    來源:東方早報

  也許是湊巧,在8月8日的奧運會開幕式上,我們看到了“海上絲綢之路”古代海船的表演,喚起人們對中國製造業長期領先全球的歷史記憶;8月11日,英國《金融時報》便發布報道,美國經濟諮詢公司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預測,由於美國經濟快速滑向蕭條,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明年將佔全世界(11.783萬億美元)的17%,超過美國的16%,從而比該公司以前的預計提前4年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國,不僅將終結美國維持100多年的世界製造業頭號大國地位,也將終結整個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的製造業霸主地位。雖然是在奧運期間,但這條消息一經發布,仍然立刻引起了廣泛關注。

  不錯,至少從春秋戰國以來,中國作為全世界製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和出口大國曾長達上千年,以至於百科全書式的羅馬帝國著名學者普林尼哀怨地將本國經濟危機歸咎於對華貿易,認為羅馬進口中國絲綢等製成品逆差過大,導致黃金(資訊,行情)持續外流,造成了國內經濟危機。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於明代中葉完成地理大發現,開通了中歐直接貿易海路,中國製成品出口和貿易順差迅猛增長,從英吉利海峽到東非沿岸,從美國切薩皮克海灣到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出土文物和海底沉船中的中國瓷器、紡織品都在無聲地向人們訴説着中國古代手工業曾經有過的輝煌。
  由於西歐發生工業革命,中國卻在滿清入關時遭到毀滅性破壞,喪失了75%以上的人口,除北京之外所有大中城市全部化為廢墟,隨後又在滿清扼制下停滯兩百多年,中國手工製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方才逐漸削弱以至消失。然而當中國推翻了封建統治,掙脫了列強的枷鎖之後,無論東西方集團先後實施的封鎖何其嚴密苛刻,無論我們在探索過程中已經、還要經歷多少坎坷,中國製造業的重新興起只是時間問題了。
  經過近70年發展,中國已經被許多人稱為“世界工廠”,出國人員萬里迢迢帶回家的商品原來是“中國製造”,這樣的故事已經屢聞不鮮;以《非理性繁榮》一書而蜚聲國際的美國學者希勒訪華時講過一件軼事:他全家人交換聖誕禮物,結果發現無一例外全部是“Made in China“,他弟弟為此驚呼:都是中國製造,美國人幹什麼去了!中國出口製成品滲透面之廣可見一斑。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隨着經濟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第三産業的比重確實會大幅度超越製造業,以至於統計稱2007年製造業僅佔全球GDP的17.5%,但任何服務業都只能建立在第一、第二産業的基礎之上,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只能建立在現代製造業基礎之上,脫離製造業基礎奢談什麼“世界辦公室”最終只能淪為笑談,製造業的發展必將為中國改變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奠定基礎。
  然而,中國目前的這個“世界工廠”稱號又摻雜了不少水分。與歷史上的中國製造業和德國、日本製造業不同,中國目前的製造業和出口中外資佔有很大比重,而且很多生産是沒有掌握自主核心技術的貼牌加工,以致外資企業和加工貿易雙雙佔據中國出口的半壁江山。外資企業的生産,固然增加了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GDP),多少也會有一些技術和組織經驗的滲透,但並不能直接增加中國的國民生産總值(GNP)。而且,中國製造業中出口比例很高,這一特點固然幫助中國擺脫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歷次國際收支危機的衝擊,但也使得中國經濟增長過於依賴外需,使得中國國民從中分享的比例不夠高。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調研顯示,到2006年底,全國農村絕對和低收入貧困人口總數是5700萬。聯合國和世界銀行今年分別公布《國際比較計劃》報告,也指出過去高估了中國的經濟規模和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而且中國這個“GDP富國”是“消費窮國”,下調中國的購買力水平,大幅提高中國貧困人口的數量和比例。這些都再次向我們敲響了警鐘。
  南斯拉伕、巴西、菲律賓……我們已經見識過一個又一個發展中國家在這條道路上難以為繼,甚至墜入深淵,如果我們不能糾正已經暴露的眾多偏頗、錯誤,我們的命運也不會比他們好多少,我們恢復歷史光榮的希望就只能是夢想。我們可以對辛苦研究、計算的環球透視説一聲“謝謝”,我們更要牢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繼續努力奮鬥。

(作者係國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稿件
製造業升級在今天如此迫切 2008-08-13
中國製造業悄然轉型 2008-08-05
調查顯示:中國製造業總體維持增長趨勢 2008-08-04
裝備製造業和新能源成為外商投資山東熱點 2008-08-01
嚴介和&&:傳統製造業大批倒閉是好現象 2008-07-17